洛阳是否从夏朝开始的?学界争议上百年,直到考古队挖出这些东西
洛阳是否从夏朝开始的?学界争议上百年,直到考古队挖出这些东西
洛阳,这座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其历史渊源究竟可以追溯到何时?关于洛阳是否从夏朝开始的争议,学术界已经讨论了上百年。直到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每次漫步在洛阳古城,总忍不住想象这座古都曾经的辉煌。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但其实这个说法还远远低估了洛阳的历史。要说洛阳的起源,就不得不追溯到我国最早的王朝——夏朝。那么,为什么说洛阳从夏朝就开始了呢?这背后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吗?
考古证据:二里头遗址的重大发现
说起洛阳始于夏朝,最直接的物证就是举世闻名的二里头遗址。这个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考古遗址,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成为“夏都”的。
1959年,中国考古界做了一个重大发现:在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疑似夏朝晚期都城遗址。这处遗址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规模之大,让考古工作者们都惊叹不已。要知道,在四千年前能建造如此规模的城市,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你可能会说,光有规模大可不能证明这就是夏都啊!没错,关键是这里出土的文物和建筑遗迹。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墓地等,呈现出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文明特征。特别是那些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工艺水平之高,让人不得不承认这里确实存在过一个强大的王朝。
国家队站台:权威背书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在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60年持续考古研究后,正式宣布:“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机构说的,这是咱们考古界的“国家队”在站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用科学的方法确认了这一点。他们发现,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到前1520年,恰好和传统文献记载的夏朝晚期年代相吻合。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人选择都城,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定了。洛阳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夏都,还真是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洛阳位于“天下之中”,这可不是吹的。它处在伊洛河交汇处,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古代的“四渎”(指黄河、长江、淮河、济水)都与洛阳有水路相连。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个超级”交通枢纽“。
其次,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伊洛河冲积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四千年前,能找到这样一块适合发展农业的风水宝地,对一个新兴王朝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文献记载:历史的印证
虽然夏朝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后世的典籍中保留了不少相关记述。《竹书纪年》中就提到夏朝后期国都迁至耸艾(今洛阳偃师)。《左传》《国语》等古籍也多次提到夏朝与洛阳的渊源。
有意思的是,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夏禹曾在涂山(今河南登封)会诸侯,商议治水大事。这个地方离洛阳也不远,说明这一带在夏朝时期就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域。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偏偏选在洛阳建都?要知道,在四千年前,统治者选择都城可是要考虑很多因素的。除了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外,还要考虑军事防御、人口分布等诸多方面。洛阳正好占尽了这些优势。
考古新发现:实证层层叠加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还在不断为“洛阳始于夏朝”这一论断提供新证据。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青铜冶炼遗存,这说明当时的冶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玉器、陶器,以及城市规划的痕迹,这些都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等级分明、技术发达的文明中心。
特别有意思的是,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废品”,比如制作失败的青铜器。这些“失败品”反而成了珍贵的证据,因为它们说明这里不仅仅是使用青铜器的地方,更是生产青铜器的中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够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必然是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文明的延续性:考古学证据
二里头文化与之前的龙山文化,以及之后的商文化之间,呈现出清晰的演进关系。考古学家们发现,二里头文化的很多特征都是从龙山文化演变而来,而后又影响了商文化。这种文明的延续性,恰恰印证了这里是夏商之际的重要政治中心。
比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些礼器风格,就能看出明显的过渡特征。它们既保留了龙山文化晚期的某些特点,又展现出了早期商文化的萌芽。这种文化的递进演变,正是一个地区持续作为政治中心的重要证据。
参考资料来源:
《二里头考古报告(1959-197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许宏:《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
《史记·夏本纪》
《竹书纪年》
杜金鹏:《早期中国: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
赵海涛:《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研究: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三联书店,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