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经典方剂
桂枝附子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经典方剂
桂枝附子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外袭肌表、身体疼痛等症状。该方剂由桂枝、附子、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桂枝附子汤不仅可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还对哮喘、肠炎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方剂名】桂枝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类别】祛风祛湿温里剂
【组成】桂枝(去皮)四两(12g),附子(炮,去皮)三枚(15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6g)。
【用法】水六升(1200ml),煮取二升(400ml),去滓温服,日2~3次。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主治】治风寒湿外袭肌表,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以及阳虚内寒的胸腹疼痛,喘咳泄泻,舌苔薄白,脉浮虚而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病窦综合征等病症。也用于治疗哮喘,肠炎等病证。
【方歌】枝附子汤通阳,附子重用是三两;扶阳甘草大枣与生姜,温经散寒除痹良。
【病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伤寒论》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辨证要点】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相搏或正虚内寒所致的病证。临床应用以表阳已虚,风湿内盛,或阳虚内寒所致身体疼烦、不得转侧,或自汗出,以及虚寒性胸腹痛、喘咳、泄泻等,苔薄白,脉虚浮而涩为其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是表阳虚,风寒湿痹,且风气偏盛,此方附子用量最大,目的在于配合桂枝温经助阳,祛风除湿。
【禁忌】阴虚火旺证,慎用本方。生附子应先煎(量越大煎煮时间需越长)。
【加减】疼痛甚,加乳香、没药、元胡;腰以上痛,加羌活、川芎;腰以下痛者,加独活、怀牛膝。
【医案选方】
①类风湿关节炎: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益赛普25毫克,每周2次(隔3日),第3个月改为25毫克,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附子汤,观察12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炎性指标、疾病活动度、ACR标准评估以及临床总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2013年)
②病窦综合征:本方加生脉散治疗患者40例,结果: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以温补心肾,益气活血之法。以阳药为主。辅以阴药,阴能助阳,阴能制阳,共奏温阳益气、活血散寒之功,且避久服阳燥之虞。使其中医证候疗效达90%,病窦疗效达85%。(《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第18期)
③痛风:纳入6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各30例。西药对照组口服别嘌醇、美洛昔康;中药治疗组服用加味桂枝附子汤。疗程为3周。结果:中药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临床治愈率23.3%,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在改善血脂异常、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改善关节肿胀、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则能有效降低血尿酸、减轻关节疼痛。(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