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惊现十二星座!网友:十二星座到底起源于西方还是中国?
莫高窟壁画惊现十二星座!网友:十二星座到底起源于西方还是中国?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中隐藏着神秘的十二星座图案,这些图案不仅与现代版本的十二星座惊人地相似,还融合了独特的中国元素。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十二星座起源的深入思考:十二星座究竟是起源于西方还是中国?它与中国传统的二十八星宿体系有何关联?
藏在敦煌石窟里的十二星座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是莫高窟的大型洞窟之一。据“数字敦煌”网站显示,该洞窟建于十世纪中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的功德窟,宋代曾重修部分壁画。
进入洞窟时,需要经过甬道,甬道两侧各有一幅壁画《炽盛光佛图》。两幅壁画内容基本一致,描绘的是“炽盛光佛经变”,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故事。画面中央是炽盛光佛,坐在华丽的车上,身体放射出耀眼的火焰;外围簇拥着九曜星神;星神的上方彩云浮动,分布着一群手持笏板、头戴冠冕、身穿华服的神灵,这就是二十八星宿之神,也叫星官。在这些星官之间,穿插着十二个圆形图案,这就是“十二星宫”或“十二星座”的形象。
炽盛光佛图(局部)
炽盛光佛图(局部)
甬道的南壁和北壁上的星宫保存得都不全,各有九幅,但是组合起来,十二宫都不缺。南面墙上清晰可见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北面墙上的双鱼宫、巨蟹宫和几近剥落的双子宫,形状样式都与如今无异……而摩羯宫则稍有不同,从羊身鱼尾变成了龙首鱼身。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独特的星座形象:
白羊座
双子座
室女(处女)座
天秤座
人马(射手)座
摩羯座
《大随求陀罗尼经》里的“十二星宫”。北宋景德二年(1005)刊刻,苏州博物馆藏
张世卿墓室“十二星宫”,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出土,地道艺术加注
十二星座的起源之谜
古巴比伦与希腊神话
有观点认为,黄道十二宫星座起源于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人根据对星体运行轨迹的观察,划分出黄道十二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初的十二星座。公元前687年的天文学泥板文献《犁星》中已提到后世所有的十二星座。后来,古希腊人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期间,从两河流域地区引入了古巴比伦的历法系统和天文观念,并以古希腊神话为基础重新演绎了黄道十二宫,形成了今天的十二星座。随后,这些星座随着希腊人的向东扩张传入了古印度。
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
中国的二十八星宿体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十二星座可能与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八星宿体系有关。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星座体系,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中可见的星星群分为二十八个星宿,称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比如周朝初期的《周礼》中已经有二十八宿的部分宿名;战国《吕氏春秋》中第一次写出了二十八星宿的全部名称。战国曾侯乙墓的墓葬中,还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
二十八星宿图
十二星座传入中国
还有观点认为,“十二星座”从希腊传入印度,为印度佛教所吸收,最后嵌套在佛经中传入中国。在公元6世纪时,十二星座随着佛经从印度来到中国。隋朝开皇初年,僧人耶连提耶舍翻译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经》中就有十二星座的相关记载。唐代引进的佛经《大随求陀罗尼经》中也出现了十二星座的图像。
在这些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星座形象正在经历从异域风格到中国风格的过渡。比如“天秤”保留着西式的天平,“摩羯”保留着古印度的鳄鱼头鱼身形象,而“双子宫”则是一男一女,穿着打扮是中原人的服饰,“射手宫”则用弓箭来表示。
“十二星次”:中国古代的“十二星座”
部分观点认为,我国古代其实有自己版本的“十二星座”,叫“十二星次”。十二星次的说法初见于《左传》《国语》《尔雅》等书,主要用于记木星的位置。两汉之后,随着浑天仪的黄道环建立,黄道十二宫逐渐成熟。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它们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并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
十二星次图
到了唐代,黄道十二宫的名称逐渐确定下来,此后经过宋人微调,逐渐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黄道十二宫。明末,欧洲天文学传入后,就以十二星次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名称,如称“摩羯宫”为“星纪宫”等。十二星次在星占术中,也被用作分野的一种天空区划系统。
十二星次与黄道十二宫对照图
综上所述,十二星座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涉及古巴比伦、希腊、印度和中国等多个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十二星座形象,正是这一文化交流过程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