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苍南非遗传承之蓝夹缬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苍南非遗传承之蓝夹缬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34204456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种蓝得靛,衣被乃染;雕花夹布浸,蓝白相与间”,这话说的是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的夹缬。夹缬,是利用上下两片雕刻相同阴纹图案的雕板在棉麻等织物上夹染出预定图案效果的技艺,可以看作是中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

夹缬技艺,浙江省温州市的地方传统印染技艺,中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承人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存在。有人在一门心思的研究技艺、传承技艺,也有许多人在做非遗项目的传播和推广。”

今天我们的采访者叶老师,便是一位着手于夹缬推广的传承人。

“夹缬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叶老师说,唐朝时期,夹缬色彩斑斓,极为盛行。“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叶老师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印有夹缬图案的布口袋。

然而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二度禁止民间流通,夹缬被迫转向单色,宋代的禁止导致彩色夹缬这项印染技艺在民间逐渐消失。

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于湮灭于典籍,并慢慢绝迹。明清以来,夹缬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以单色-蓝夹缬的形式流传。

“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知道如此绚丽多彩的夹缬古人是怎样染出来的。”叶老师略带遗憾的说道。

非遗苍南·缬承之路

在2024中国(苍南)矿山井巷业发展大会非遗集市区现场,组委会邀请了20位非遗传承人来到现场,夹缬传承人叶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活动现场不仅设有叶老师所在的非遗集市区,在活动开幕式上主办方还联系苍南非遗中心邀请了当地诸多非遗传承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节目,例如:畲族民歌、越剧、渔鼓、木偶戏等。

活动现场

渊源有自·古往今来

“在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下,传统的夹缬技艺一度消失,但近几年夹缬技艺在温州市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下,温州的夹缬印染技艺得到了很好恢复。”叶老师顿了一下又说,“但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失传的风险。”

不止夹缬面临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的问题,还有很多其它非遗项目有着同样的困境。继承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往往需要面临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因此,就算有学习机会,学习手艺的人也并不多,学精则更是难上加难。

截至2019年,3068名国家级传承人中去世人员已超过400多位,70岁以上占比更是达到了50%多。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难度大,各种冲击增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传承链条的断层。非遗传承形势严峻,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非遗传承亟需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关注,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一起创新,一起来促进非遗发展,文化的传承,将义不容辞!

本文原文来自B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