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传动下跌40%,是基本面变化还是分拆惹的祸?
双环传动下跌40%,是基本面变化还是分拆惹的祸?
在资本市场,双环传动分拆行为收到一份“2>1+1”的评估——原本“左手新能源+右手机器人”的整体架构似乎更有价值,分开以后得到的两个答案都没有那么“性感”。
只看二级市场的表现,双环传动(002472.SZ)的“过山车”坐得有些无奈。
在全球绿色能源替换化石能源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产销量双增已成为常态;在特斯拉展示智能机器人Optimus后,人形机械为身、人工智能作脑的类人机器人产品快速迭代。可巧,两条赛道双环传动都置身其中。
反映到二级市场,公司股价从2020年1月2日的5.27元迅速向上,分别在2021年11月23日(32.96元)、2022年7月29日(40.9元),以及2023年9月1日(35.58元)期间,触达阶段性高点,股价分别上涨525.43%、676.09%、575.14%。
正是在2023年9月,转折点出现了。
从2023年9月1日起,双环传动的股价驶入了下行通道,截至2024年9月20日(21.13元)A股开启“923”价值回归前,跌幅已经达到39.66%。一年的时间出现接近四成的震荡回调,这在双环传动上市后并不多见。
寻找转折点的异样,当时正是双环传动公开环动科技分拆计划的档口。如果将这些信息组合,可以得到这样结论:在资本市场,双环传动分拆行为收到一份“2>1+1”的评估——原本“左手新能源+右手机器人”的整体架构似乎更有价值,分开以后得到的两个答案都没有那么“性感”。
那么分拆究竟是一次双输的操作,还是价值被低估的误伤?
分拆背后
对双环传动而言,新能源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共同支撑估值走向,只是两个业务条线作用略显不同。
根据海通国际发布研报,2000年双环传动第二任领导人吴长鸿上任后,开始启动两方面的改变,一边是引入机械设备与高端技术人才,拓展国际传动设备市场;另一边脱离对摩托车齿轮业务的依赖,开始布局乘用车齿轮研发制造,并向自动变齿轮领域迈进。
官方信息显示,按照产品不同,双环传动总共有乘用车齿轮、电动工具齿轮、工程机械齿轮、摩托车齿轮、商用车齿轮、民生齿轮、钢材销售、减速器及其他,共计8项业务条线。
2014年11月特斯拉在中国交付第一辆Model S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增速开始提升。虽然2016-2023的8年间,市场没有再现2015年340%的疯狂,但51.98%的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足以体现增长势能之强大。
财报数据显示,自2020年上半年以来,双轮传动的8项业务条线中,乘用车齿轮与商用车齿轮一直维持较高的营收占比,其中乘用车齿轮常年维持在50%以上。对目前的双轮传动而言,汽车业务就是“主心骨”。
相比之下,机器人减速器业务的能量会小一些。
根据东吴证券发布研报,双环传动旗下精密减速器团队组建于2013年,并在2014年正式立项“工业机器人用齿轮及关节减速机开发项目”,到2016年已经能够实现减速器产品小批量出货。
2020年,浙江环动机器人关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动科技)成立,承载双环传动的机器人减速器业务。截至目前,环动科技生产的RV(Rotary Vector,旋转矢量)减速器、精密配件及谐波减速器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已实现3-1000KG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的全覆盖。
财报数据显示,自2020年上半年开始,“减速器及其他”条线带来的营收额度从0.7亿元,一路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57亿元,CAGR已达到38.42%,整体营收占比也逐步从4.77%提升至5.95%,未来前景可期。
然而即便如此,该业务板块的营收占比始终未能达到整体营收的10%以上;38.42%的增速固然很快,可是仍然落后于“乘用车齿轮”条线44.17%的表现;何况相比2023年上半年数据,2024年上半年的表现还有18.67%的下滑。
如此看来,机器人为双轮传动带来的,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想象空间,而非基于当下实打实的业绩表现;这家公司基本盘,仍然建立在燃油和新能源共同支撑起来的汽车“大版图”之下,始终没有改变。
只是很多时候,资本市场估值逻辑“重未来,轻当下”。环动科技有想象空间却未成功上市,双环传动有业绩却聚焦眼前,分拆后股价下行似乎难以避免。
被低估的可能
公开信息显示,机器人减速器是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以双环传动为例,构建集研发、制造、质量、销售、物流、客户服务一体的“未来工厂”生态体系,是其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规划。环动科技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能够渗透到制造与质量等多个环节。
以双环传动为基本盘,融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洪流,环动科技的成长空间具有一定确定性。反映到业绩中,2021年-2024年上半年,环动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仍然维持着向上的增长趋势。
由此可见,环动科技是双环传动的优质资产,而且大概率能够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只是这样的“优质”,或许难以体现在双环传动的财务报表中。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吴长鸿、陈剑峰、蒋亦卿和陈菊花合计直接和间接控制环动科技控股股东双环传动15.18%的股份,为双环传动的实际控制人;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双环传动共持有环动科技61.29%的股权。
分拆完成后,双环传动股权结构不会发生本质变化,仍将维持对环动科技控股权。据此判断,环动科技仍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这一点,已经在2023年9月双环传动公布分拆计划时,对外充分说明。
正是因为双环传动仍对环动科技拥有控制权,按照当前的会计准则,环动科技的价值要计入双环传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投资”门类,而非“金融资产”门类。换言之,量化双环传动持有环动科技价值,只能按照成本价格计价,而非按照市场公允价格计价。
近期,双环传动发布公告表示,11月25日已经收到上交所受理环动科技IPO的通知。一旦成功上市,且环动科技的价值得到二级市场认可,股价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的情况。奈何受到会计准则限制,增值效应只能按照成本计价。
客观上,类似价值被低估的案例并不少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正是其中的代表。由于这家公司不止参股企业,还有很多控股公司,根据会计准则,只能按照当时买入的成本价,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门类,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
“尽管我们的股权价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但根据会计准则,我们旗下所运营公司被计入的帐面价值远低于其当前价值,这种错配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2019年2月沃伦·巴菲特曾在致全体股东的公开信中如此表述。
双环传动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存在本质的不同,不过企业价值被低估的逻辑上两家公司找到了交集。
压力可控
除了会计准则的干扰,双环传动价值被低估还有另外一层原因。
财报数据显示,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双环传动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额度快速增长,已从最初的9.19亿元提升至23.85亿元,CAGR达到26.92%,同时车企带量采购已是行业通行惯例。
前者额度快速增长,潜在可能性是客户不断拉长账期;后者额度快速下降,很可能压缩双环传动的利润空间。26.92%与10%相互叠加,暗中拉响“警笛”——虽然业绩仍在增长,但双环传动“似乎”要承受的压力一点不少。
“其实这些方面没有那么大的压力。”针对这些观点,双环传动办公室工作人员给出了不同观点。
《2024-2029年中国齿轮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显示(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全球齿轮市场规模大约为13112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7077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8%,其中中国占据全球齿轮市场的近40%的份额。由此可见,双环传动仍处在增量市场。
该工作人员表示,双环传动执行“以销定产+安全库存”生产模式。按照目前需求侧订量、价格、账期等要求,双环传动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因此26.92%与10%均不构成威胁。
据介绍,双环传动各产品线主要面向业绩稳定的客户,提供中高端可定制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利润空间与回款安全系数都很高。即使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额度上浮,也能够确保相应资金能够及时到账。
按照多年以来形成的惯例,双环传动会在固定时间节点与客户沟通采购相关事宜。一旦客户出现不可控风险,或者提出难以满足的条件,双环传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取舍,以确保企业稳定运营。
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管理层主导执行“强化研发投入引导市场”模式,通过更好的产品带动销售。因此汇总2020年以来的数据,其研发投入与费用率均在同步提升,2024年三季度4.8%的研发费用率,已经高于蓝黛科技(002765.SZ,3.79%)与中马传动(603767.SH,4.43%)等对手。
正因如此,相比诸多竞品,双环传动拟定的价格与利润率普遍偏高。
“双环传动是靠技术立足的企业。”该工作人员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