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案例】孤影生辉 点亮心窗——社会工作者介入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案例】孤影生辉 点亮心窗——社会工作者介入独居老人个案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社会工作案例,展示了专业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帮助一位经历丧亲之痛的独居老人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和社交网络。
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姜阿姨是一位81岁的独居老人,13年前失去了儿子,6年前又失去了老伴,目前独自生活。她的女儿离异未育,无法时刻陪伴照顾。姜阿姨因家庭变故而感到自卑,与邻里交流甚少,且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需求分析
生理层面
姜阿姨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引发她对自身健康的焦虑和担忧。她希望得到专业健康管理的指导。
心理层面
老年丧子、老伴去世、女儿离异的经历导致她不良情绪的郁积,家庭功能的缺失导致其丧失了正常的沟通交流能力,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为改善服务对象晚年生命质量,疏导不良情绪,提升她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提供情绪疏解和应对策略。
社交层面
姜阿姨与亲戚来往较少,周围也没什么朋友,平时很少有社交活动,社会参与度低,社交生活圈子小,需要协助服务对象挖掘资源来重塑支持系统。引导服务对象聚焦当下生活,鼓励她参加社区同辈群体的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服务计划
理论运用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指立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协调,充分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推动个人内在自我需求的真正实现的一种理论模式。该理论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内部的心理、外部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个方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服务对象施加的影响,分享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介入,以直接治疗为主,辅以间接治疗方式,为服务对象开展以陪伴、倾听、共情为主要方法的心理辅导及鼓励、支持、主动改变环境等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帮扶。
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引导服务对象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认知,扩大交往圈,提高服务对象利用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
(2)分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宣泄负面情绪,提升自我认同,提供情感支持,缓解服务对象的不良情绪。
2.降低负面的生活经历对服务对象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协助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协助服务对象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
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
目标:倾听服务对象的诉说,多渠道收集服务对象相关信息,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信任关系。
社会工作者以了解服务对象最近生活状况为切入点,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消除陌生感。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多次讲到儿子、老伴时眼眶发红,抑制不住地伤心,社会工作者及时给予服务对象情感支持,握住她的手,轻拍她的背,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让其感受社会工作者的真诚。
在通过第一阶段的会谈,社会工作者以温暖、尊重的态度和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服务对象很乐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并和社会工作者一起探讨制定了服务目标。
第二阶段
目标:开展叙事治疗,与服务对象回忆生活经历,激励其抒发负面情绪,学习情绪管理的方式与技巧。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述说生命故事,梳理生活脉络,协助其找到遗漏的生活片段,对于服务对象的生命故事进行重新讲解,使得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生命获得积极向上的认识,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社会工作者运用“问题外化”,通过将问题外化,服务对象体验到她自身与问题是分开的,从而建立自信和力量去解决问题。而探索—宣泄—描述的技巧,让服务对象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宣泄情绪。在叙事过程中,服务对象将表达重点放在对自己有不利影响的生命事件上,如儿子、老伴过世,女儿离婚等方面,随着社会工作者的引导,让她开始回忆快乐的时光,让她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中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改变了其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第三阶段
目标: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交往圈,挖掘社会网络中有助于服务对象问题解决的资源,协助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服务对象年轻时就喜欢唱歌,但是由于家庭变故及身体原因,对于这些兴趣爱好渐渐减弱。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参加在社区开展的“守望相助 温情陪伴”老年人支持小组活动,使服务对象在小组放松身心,通过多个环节的活动内容,让服务对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交了新朋友,扩大人际交往圈,帮助她搭建非正式支持网络,从而改变单一的生活模式。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进行独唱红歌,得到了组员们的称赞和热烈掌声,使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让她获得了满足感及存在感。
第四阶段
目标:提供健康管理建议,定期跟踪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确保健康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测量血压,同时教她准确使用血压计。同时,链接社区医生信息资源,告知她每周可以去社区免费测量血压和血糖,解答困惑,指导她如何预防疾病和健康自我管理,舒缓了服务对象担心自身健康的心理紧张情绪。服务对象吃药时常会忘记时间或者遗漏,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帮助她在手机上设置提醒闹钟,确保按时服药,来帮助她规律做好健康管理。
第五阶段
目标:根据服务对象独居问题,给予关爱与陪伴,同时跟服务对象回顾个案服务过程,巩固个案服务结果,后期进行跟进回访。
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持续关注服务对象的反应与需求变化,收集服务效果反馈。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服务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在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中的改变。通过心理治疗模式的运用,社会工作者逐步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起稳定、持续的支持系统,并激发其内在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悲观情绪和缓解孤独感,增强身心健康。
服务成效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个案服务,服务对象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服务对象的自卑、焦虑、不安情绪得到了缓解,她能够乐观和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情绪状态得到正向改善。服务对象通过参与社会工作者组织的多场小组活动,社交圈得到了扩展,减少了孤独感,增强了社会参与感。在小组活动中,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掘,不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她的幸福感。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健康状况的关注、定期跟踪和链接医疗资源及提供的健康建议,帮助她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消除了服务对象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担忧。
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心理压力疏解、情感支持、社区支持网络构建等方式,重新构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树立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的主观意识,改善服务对象情感支持缺乏的现状,进而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服务目标达成。总体来看,个案服务对服务对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改善了她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她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使她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晚年。
总结反思
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走访,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独居老人的生活困难,失去亲人的痛苦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老人精神生活匮乏、情绪低落。他们有交往需求,需要有兴趣爱好来丰富生活,也期待实现需求。社会工作者应该多关注这一类的老年群体,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让他们乐观地面对老年生活。
本文原文来自太仓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