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少年心肺功能锻炼的运动处方制定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少年心肺功能锻炼的运动处方制定方法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0/14/14848844_1128422697.shtml

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体力情况以及运动目的,通过处方的形式来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以实现最佳健康效益。本文将详细介绍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心肺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以及运动处方实施的三个阶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

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就像医药处方一样,是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体力情况以及运动目的,通过处方的形式来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以实现最佳健康效益。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通过研究指出,人们在身体锻炼时应对运动项目、内容、方法有科学的选择,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并最先提出了“运动处方”这个概念。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运动处方这个名词,从而使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至今、个性化运动处方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运动康复和全民健身中,它遵循体育锻炼原则,涉及运动处方的科学制定、实施过程、效果反馈以及运动档案跟踪等系统的环节和过程,包括运动目标、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一)运动目标

在制定运动处方时,首先要全面评价个体的体质健康和疾病状况,评估潜在的运动风险,从而确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目标,大致包括疾病康复、保健及体质健康促进等目标,而体质健康促进又细分为强身健体、提高心肺功能、减控体重、调节心理状态、增加肌肉力量、提高柔韧性及平衡能力等。所以,明确运动目标对于制定运动处方非常重要。

(二)运动方式

依据运动过程代谢的特点,运动项目可以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及混合性运动。现代运动处方中的运动方式大致包括三类:

①有氧耐力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速度游戏、游泳、骑自行车、滑冰、越野滑雪、划船、跳绳、上楼梯及功率自行车、跑台运动等;

②伸展运动及健身操,如广播体操、气功、武术、舞蹈及各类医疗体操和矫正体操等;

③力量性锻炼,如自由负重练习等

(三)运动强度

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应符合安全性、针对性等原则,是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个性化运动处方中定量化与科学化的关键点。在设计运动强度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康复或健身的目的,临床检查和功能检查的体质健康状况,运动试验及运动能力评估结果,所选择的运动方式或内容,锻炼者的年龄、性别、运动经历等。评定运动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

1)心率:与运动强度存在线性关系,通常用以下方法评定运动强度。

①占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最大心率=220−年龄。

②占最大心率储备的百分比。最大心率储备=最大心率−静态心率。

③卡沃南提出了测靶心率的方法:

靶心率=(最大心率−静态心率)×(0.6~0.8)+静态心率。其中,0.6~0.8为适宜强度系数,即60%~80%最大心率储备,在此强度范围内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心肺耐力水平。

2)代谢当量:又叫梅脱(MET),即单位时间内运动时能量消耗与安静时能量消耗的比值。能量消耗一般以摄氧量来表示。成年人安静时的摄氧量一般是3.5mL/(kg·min)。

3)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RPE)。RPE是指人在进行激烈运动时,个体对自身疲劳度的整体感受做出的主观性评价。1970年9月,博洛首次提出用6~20级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来评价用力强度(表1)。

后来研究发现,RPE与主观运动用力感觉、工作负荷相对强度、最大心率储备百分数、每分通气量和吸氧量、甚至和血乳酸水平高度相关。博洛推算并认为,心率=RPE×10。

4)最大摄氧量储备百分比。

最大摄氧量储备=最大摄氧量−静息摄氧量,这个指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运动强度,但是对测试仪器设备有一定要求。最大心率、最大摄氧量、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等三者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以20~60min的耐力活动为依据,比较这三种方法对运动强度分类的对应关系见(表2)

(四)运动时间

不同的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的组合决定了运动量的大小。对于体力及身体机能较差的锻炼者,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锻炼,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例如,在运动的第1周进行小强度或中等强度的运动,一次运动时间为20~30min。运动2周后若运动反应正常,且没有疲劳现象,那么一次运动的时间可依据运动处方的要求逐渐增加。对于体力较好、有运动经历的锻炼者,则开始时可选择较大的运动强度,但运动量也应由小到大(表3)

(五)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运动锻炼所获得的效果遵循生理学“刺激—反应—适应”原理。每一次的运动负荷对身体都是一次刺激,能够引起机体产生一定的反应,而多次适宜刺激可以使机体产生良性反应并逐渐积累,使机体产生适应,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运动的频率过大或过小都不可能取得好的锻炼效果。

如果两次运动间隔过长,在前一次锻炼使机体产生的良性效应消退后才进行下一次的锻炼,那么前一次锻炼所获得的效果就不能积累;如果两次运动间隔过短,前一次锻炼产生的疲劳尚未消除就紧接着进行下一次锻炼,则会造成疲劳的积累,长期下去还易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要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就要合理安排每周的锻炼次数并持之以恒;合理确定每周的运动频率时,应该根据个体的运动目的以及身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

(六)注意事项

在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时,安全性是首要原则。其他主要的注意事项包括:

在从事锻炼之前要进行医学检查,以确定身体是否能够从事相关运动;根据锻炼的特点选择锻炼项目;锻炼要因人而异;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心肺功能锻炼的三个环节

(一)心肺功能锻炼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包括:

准备活动使身体逐渐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工作(运动)状态,使身体机能和心理活动达到最佳水平,逐渐适应后面较大的运动强度,提高锻炼效果,

降低因心肺系统突然承受较大运动负荷而引起意外的可能性,减少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

1)一般性准备活动:指在正式练习前所进行的活动量较小的全身性体育锻炼。运动形式主要是慢跑,同时可做一些伸展性体操和牵拉性练习,如徒手操、太极拳等。

2)专项准备活动:指一些与活动项目相似的准备活动内容,如踢足球前的传接球、射门,武术运动前的踢腿、劈叉等。专项准备活动的时间不要太长,但活动的质量要高。准备活动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锻炼阶段有所变化。在开始锻炼的早期阶段,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为10~15min;在锻炼的中后期,准备活动的时间可减少为5~10min。活动时间也要根据季节而变化,天气冷准备活动时间可以长一些,天气热可以短一些。如果活动的形式是散步则可以不做准备活动。选择不同方式锻炼时,准备活动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如选择跑步作为锻炼方式,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准备活动:

a)1~3min轻松的健身操(或类似的活动)练习;

b)1~3min的步行,心率控制在高于平时心率的20~30次/min;c)2~4min的拉伸练习(可任意选择);

d)2~5min的慢跑并逐渐加速。如果选择其他的锻炼方式,在按照以上步骤准备的同时以相应的活动方式替代步骤b和d即可。

(二)心肺功能锻炼的核心环节心

肺功能锻炼的核心环节也被称为运动处方的基本部分,它包括了运动处方中的运动方式或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等。

  1. 运动方式或项目尽可能选择有身体大肌肉群参与的、节奏相对较慢的有氧运动或混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速度游戏、滑冰、越野滑雪、划船、跳绳、上楼梯、功率自行车、跑台运动等。在这些锻炼方式中首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遵循可行性、安全性、全面性、针对性原则。例如,运动中对下肢冲击较强的运动(如跑、跳)比冲击较弱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更容易引起下肢关节的疼痛或受伤,另外,还可根据周边环境可以选择综合性、多样式的锻炼方式,以提高锻炼兴趣。

2.运动强度有研究指出,增强青少年心肺功能和心肺耐力的最佳运动强度范围为50%~85%最大摄氧量,对应的心率值范围为70%~90%最大心率。在确定运动强度时,心率指标比最大摄氧量指标更实用,因此常用心率间接地表示运动强度。表4显示了年龄为20岁的大学生心肺功能锻炼的目标心率情况。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时,应注意把握锻炼者的靶心率(运动适宜心率),控制好运动负荷,避免运动负荷过大而产生过度疲劳,难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人的主观感觉可能是评估运动锻炼效果的最方便、最可行的方法。从主观感觉来说,运动锻炼后感觉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或者虽然稍感疲劳和肌肉酸痛,但大体仍感觉轻松愉快,次日感觉体力完全恢复,这就可判定主观感觉运动负荷适宜。相反,则可认为运动负荷不适宜。

3.运动持续时间提高心肺适应水平最有效的一次运动持续时间是20~60min(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根据每个人心肺机能适应水平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应有区别。对于一个适应水平较低的锻炼者而言,20~30min的锻炼就可提高心肺适应水平,而适应水平高的锻炼者可能需

要40~60min。低强度的锻炼要求练习的时间长于高强度的练习时间,如以50%最大摄氧量的强度进行锻炼,需要40~50min才能有效地提高心肺适应水平;而以70%最大摄氧量的强度进行锻炼,仅需20~30min即可。

4.运动频率有研究指出,每周锻炼3~5次可使心肺达到最大适应水平,且受伤的可能性较小,但每周锻炼超过5次并不能引起心肺适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锻炼者心率、体温等机能水平慢慢恢复到安静时的正常状态。避免出现因突然停止运动而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不良症状,如头晕、恶心、“重力性休克”等。

常见的整理活动有:小强度运动,如步行或慢跑、柔韧性牵拉练习、放松体操、自我按摩等,时间一般至少5min,可持续30min。与准备活动相似,高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锻炼后的整理活动,需要更长时间的放松恢复

心肺耐力锻炼的核心环节的几种锻炼方法

耐力素质,通常是指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运动训练学里,耐力素质一般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运动生理学里,耐力素质可分为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广义的心肺耐力包括无氧运动耐力、有氧运动耐力、混合运动耐力,而无氧运动耐力也可称为速度耐力;狭义的心肺耐力主要指有氧运动耐力。心肺耐力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素质的根基。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指长时间、长距离、慢节奏和中等强度(约50%~70%最大心率)的心肺锻炼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锻炼方法。它能调动参与有氧代谢供能的器官与系统,充分改善有氧能力,提高心肺耐力。低强度且大运动量的1~2h的耐力跑训练,主要燃烧体内脂肪供能;高强度的耐力训练(如40min的山坡跑)使糖原进行有氧代谢供能且不产生乳酸积累。持续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或游泳)使青少年能保持更长时间的身体活动。

(二)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重复进行强度、时间、距离和间隔时间都比较固定的锻炼方法。练习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为1~5min。每次练习后有一休息期,休息期的时间与练习时间相等或稍长于练习时间,但在休息期不让心率完全恢复,而在脉搏恢复到120~140次/min后就开始新的运动负荷锻炼。积极的休息安排得越短,其状态越佳,速度距离就越短。

通常在运动强度下降很大时安排休息,如跑步训练中的快步跑或走,划船时桨频和阻力下降,骑车时蹬踏频率和阻力降低。从运动生理学出发可将间歇训练分为突出量与突出强度的训练。突出量的间歇训练法旨在提高有氧能力,突出强度的间歇训练法旨在提高无氧能力。较高的无氧能力有助于青少年进行长时间的耐力活动。青少年通过冲刺训练能够提升无氧水平10%~14%,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通过无氧运动产生能量的能力会显著增强。间歇训练比持续训练能使人完成更大的运动量,且锻炼的方式可以有所变化,这就减少了其他锻炼方式容易造成的冗长与枯燥。

(三)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通过具有最高强度的重复训练,能量储备(肌酸磷酸、糖原)清空,配合相应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重复训练法是超量补偿糖原储备的最佳方法。重复训练法能改善速度耐力、扩大能量储备和代谢过程经济化,但容易引起过度训练。

(四)法特莱克(Fartlek)训练法

“Fartlek”源自瑞典语中的“fart”(速度)和“lek”(玩)两个单词,意思是“速度的游戏”,是一种与间歇训练相似的长距离跑的锻炼方式,但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例不固定。法特莱克训练法的锻炼地点比较随意,这可减少运动枯燥感,增加运动乐趣。

(五)综合训练法

综合训练是由几种不同的锻炼内容组成的,如第一天是跑步,第二天为游泳,第三天骑自行车。综合训练的一个优点就是避免日复一日进行同一种练习的枯燥感,并且可以防止身体同一部位的过度使用。

运动处方实施三阶段

锻炼者提高心肺适应水平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渐进阶段和维持阶段。

(一)起始阶段

许多人刚开始锻炼时热情有余,期望很高,以至于锻炼初期运动量过大,导致肌肉酸痛和过度疲劳,影响了坚持锻炼的信心。因此,在锻炼初期目标不能太高。锻炼起始阶段最重要的是让机体慢慢适应运动,可根据不同适应水平持续2~6周。起始阶段的每次锻炼同样包括准备活动、锻炼模式(强度不应超过70%最大心率)和整理活动。起始阶段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以某一强度锻炼时应比较轻松;

2)感觉不适时不要延长运动时间;

3)有疼痛或酸痛感时应停止运动,让机体充分恢复。

(二)渐进阶段

渐进阶段时间较长,需持续10~20周。在这一阶段,锻炼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应逐渐增加。虽然每个人设置的目标不同,但锻炼频率应达到3~4次/周,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不短于20min,强度应达到70%~90%最大心率。

(三)维持阶段

锻炼者通过16~28周的锻炼即进入维持阶段。维持心肺适应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强度,若运动强度和锻炼时间都维持在渐进阶段最后一周的水平,以及锻炼频率降至2次/周时,心肺适应水平也无明显降低;若保持渐进阶段的锻炼频率和强度,锻炼时间可减至20~25min。相反,在锻炼频率和时间都不变的情况下,强度减少1/3就可使心肺适应水平明显降低。因此,在运动强度不变时,适当减少锻炼频率和时间仍然可以保持锻炼效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