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和划片入学的区别:政策变化下的教育公平之路
学区房和划片入学的区别:政策变化下的教育公平之路
近段时间,多地学区房降价引发广泛关注。学区房政策将有何变化?有传闻称学区房或将取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学区房和划片入学的区别,以及近期教育政策对学区房市场的影响。
学区房和划片入学的区别
规定不同:学位房和指定学校有联建关系或者合作关系,购买此类房产通常会附带一个上学指标。而学区房则是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试就近注册登记入学制度,学生的入学安排主要依据其户籍所在地,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
范围不同:学位房不一定位于学区范围内,但学区房则必须在学区范围内。
入学政策不同:学位房通常要求至少提前三年购房,部分学位可能还设有年限限制。购买学位房后,子女可以直接入读指定学校,无需参加入学考试或电脑派位等程序。而学区房则可能要求孩子落户满三年后才能入学,否则需要缴纳赞助费。此外,学区房的划分可能会随年份变化而调整。
学区房和学位房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学区房不一定会有片区学校的学位,但学位房在通常情况下一定会有对应学校的学位。
学位房:学位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购买者在购房后能够获得相关学校的“学位”。这种房产通常与名校有联建或合作关系,业主子女可以不经入学考试、电脑派位等程序直接入读指定学校。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名额有限,并不能保证100%的直读率。有些楼盘可能仅位于名校招生范围内,却将其包装成学位房。
学区房:学区房是政府根据生源情况划分的区域。如果业主将户口迁入学区房,其子女可以按规定入读户口所在地分配的学校,实行免试就近注册登记入学。但“学区”存在变数,可能会随年份变化而调整。即使身处学区,要就读指定学校仍需参加入学考试并通过电脑派位。
多校划片和跨校跨学区:学区学位房将何去何从?
近期,楼市政策频出,特别是关于学位、学区、学校的相关政策层出不穷。其中,北京作为调控政策的样本城市,引发广泛关注。
2021年8月17日,北京正式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其中包括以下关键措施:
- 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
-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 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 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
- 新学期将推动更多教师跨校、跨学区流动,以辐射优质教育资源。
- 部分初中学校将开设晚自习。
- 控制作业总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
- 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供学生自愿选择,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 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
- 严禁资本化运作,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
- 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除了多校划片政策外,教师跨校跨学区流动是此次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些措施旨在打击学区房,实现教育公平。例如,昆明云师大附属润城学校和官庄小学,两所学校教学质量存在巨大差异。按照北京的做法,意味着两校教师可能会进行互换,润城的业主子女也可能随机分配到这两所学校。
这些政策实施后,不仅读哪个学校凭运气,学校老师质量也完全凭天意。通过打击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验证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