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作恶也会殃及后人:承负,人生规律,道法根本!
一人作恶也会殃及后人:承负,人生规律,道法根本!
"承负"是道家义理中非常有特色的思想,它主张一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影响自己,还会殃及子孙后代。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道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承负"的内涵及其在道家哲学中的地位。
所谓“承负”,是道家义理中非常有特色的思想。
即一人作恶殃及子孙,或一人作善佑及子孙的主张,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宗先人有过失,由子孙承受其责任。
《太平经》卷三十九载: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无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治,比连不乎,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
《太平经》中这段文字,将道家固有伦理中“承负说”思想阐述得十分深刻,道家承负观却把来世报应的承担者,说是为现世善恶行为主体的子孙,即主张以作恶殃子孙的承负说。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由世界观决定的。
道家的人生观是由道教的世界观决定的,道家认为,任何事物的起因和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作恶,来世或子孙要承担。
它的主体善恶行为对子孙负责,承负,是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也是道法建立的根本,整个道法的理论体系,都以承负为基础,世界上的其它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承负。
道家认为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和奋斗,还是可以改变的,即是道教所言“我命在于我,不在于天”。但宿命论者则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种论断是很极端和危险的,道教承负观,它更强调今生,宿命论讲的那种机械因果观。
道家如何阐述宇宙人生承负的原理
1. 要相信有前生,有后世
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段时光。
《杂集论》云:“时者谓因果相读流转,假立为时”。
生命像铁环一样,一环套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他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
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虽是短暂,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穷尽地延续。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
假若一个人的心念和行为都是善的修养,那么生命和精神会得到升华。反之,心念和行为都是恶的,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2. 要相信有善有恶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家格言“境由心造”,是说人的行为有善,有恶,善恶是相对立的。同时这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于心的一念化生出来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人们对善恶的认识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因此,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场,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
所以,对于不懂道家承负观的人,是很难正确认识的,对善恶的定义,在道家仪范《太霄琅书十善十恶》中讲得很详细。
3. 要相信有业有报
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
道经云:“以常清常静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常清常静,故世界常清;心污秽故,世界污浊。”
《太平经》解承负诀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及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
就是说明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会流其后世成承五祖。
由于一般人愚痴,认为做恶事无人知道,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他就会若无其事。
但道家的承负观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至于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自己承担,有可能是来生的子孙,乃至承负三千岁。
道家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1. 要从道性的立场来看人生
道祖言:“一切万物悉有道性”。
“一切万物,都有道祖灵性”。“万事万物莫不是仙,亦皆道气。”
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能万得,与仙无异,只因为一念妄念,为妄念贪欲所蒙蔽,才轮入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道性终无损灭,人人皆可得道成仙。
道经云:“万物是未悟的仙,仙是已悟的众生。”
我们具有道性,未来终当成仙,生命的价值崇高之极,今我们幸得人身,应努力为善,清除妄念贪欲,充分发扬善的本性,达于仙的境界。
2. 要从道行的立场来看人生
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人的行为所招致。人身、口、意,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
为恶者,意念上的妄念、贪欲、恚怒邪思;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绮语、两舌、欺诳。
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爱观、承负观;行为上的戒杀、为善;语言上的真诚语、关怀语,和气语。
而这些善恶之行,在于人之一念之差,故而祖师告诉我们要净化意念,创造我们美好的人间仙境。
3. 以承负的立场来看人生
承负,以承为前负为后,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其特点是负由承生,事待理成,所应之承,必有所应之负。
人生的承负有善恶两面,做善因获乐果,做恶因获苦果,承负通于后世子孙。
如现在的境遇美好,固不必踌躇满志;如过去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
由于过去先人和自身前世行善使现在的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继续行善,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做恶使现在的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承知负,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大有裨益。
道家承负观的现实意义
1. 可以使人们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道家承负论详尽剖析宇宙人生问题,目的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有悲观和乐观两种。
悲观的人认为人生短暂,精神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乐观者认为快乐过日子,但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可他们也无法知道真正的人生。而道家的人生观,它既不属悲观,也不属乐观,我们就用儒家的“中庸”来称它,又称为“中观”。
什么叫“中观”:既不哭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噩地虚度生命,它能用凡人未有的智慧目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恼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实性,把握人生的准确方向,当然有人认为道家是悲观消极的,因为它倡导“无为不争,物我两忘”。
其实,道家承负观只是不“讳疾忌病”,根据承负法则直言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世人都知道,人生时常充满着苦恼。
世界哪一样是真实永恒的呢,道家的承负观,首先要认识人生是苦恼的人生,然后分析这些苦恼都是自己无知贪欲招来的,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因此,人人都靠自己去克制自己的苦恼。
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要度自度人,利己利人,多为别人服务,行十善道。
承负观者深信:要想自己和子孙后代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万物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得到幸福快乐。
2. 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道家在“否定”人生一切后,使人不会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社会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道家承负观又认为万物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天地是大宇宙,而我是小宇宙,小宇宙生活于大宇宙之中。
因此,要牺牲小宇宙(我),完成大宇宙,不能自私自利,要为大宇宙中的万物而奉献自己(有慈爱和同的精神)。
道家反对命运操纵于他人或神之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担或后代子孙承担。
所以,人人要刻苦耐劳,积功累德,为了明天,为了子孙,必须献出我,献出今天。道家劝人要“少思寡欲”,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道家要人“无为而无不为”,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
3. 可以净化世人心灵
每天打开电视、报纸,总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妄、淫、贪”的新闻,在这些犯罪人当中不会有一个真正的道家弟子,因为真正的道家弟子会严守五戒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登仙之首基。
承负论告诫众生,要想做“人”,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此次暂且不论下世如何,只看眼前,人不杀生,社会上不会有杀人犯;人不贪,世界上不会有战争;人不偷盗,生活里不会有小偷;人不邪淫,社会上不会有破坏家庭伦理的人;不妄语,社会上不会有诈骗犯。
4. 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
- 恬淡自然,常应常静,不生烦恼。
- 在生活当中仿效学习水的善德,对人接物学习水的涵养和和气,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
- 对待人生的各种问题,能依道家的义理得到合理和圆满的答案。
- 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保持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笃信承负,培养自己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
最终,道家承负论绝不会放弃对自我、对万物、对众生,乃至对整个人类生存的宇宙美好的期望,只要坚持“生活道教”思想,人生是幸福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