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相思》赏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赏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小诗以红豆为载体,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情感真挚动人,是中国古代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
相 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词句注释】
1.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2.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3.“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4.“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5.相思:想念。这里不是指互相思念,而是思念某人。“相”即是指“思”所涉及的对象。
【白话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多多采集,因为小小红豆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作咏怀诗的代表。该诗咏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是写诗人与李龟年交往的情谊。评论家一般都认为是一首借咏物而寄托自己思念某人的诗。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落笔不俗,指出所咏之物及其生长环境,又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表面上只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李龟年要到南方去,二是说那里有一种红豆。南方的东西多了,为什么只说红豆呢?原来这种红豆有动人的故事。据说,生于南国的红豆,它的果实又红又圆,很好看,南方人常常采摘下来,作为装饰品佩戴。还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她的丈夫战死在边疆,她日日思念,夜夜哭泣。最后哭倒在树下,不久化为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于是,人们就称红豆为相思子。王维起句写“红豆”与“南国”,将人们思绪带到思念的人所在的海角天涯。“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尽管是发问,但一个“发”字却带有相当肯定的语气。春天相思子适逢甘霖,新枝竞秀,友谊之花不也是在此时成长、开放的吗?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通过设问来寄托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一首咏物诗,仅有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并不能表达主题,由此诗人由物及人地展开了心灵的刻画。“劝君多采撷”一句承上转入,希望所思念的人多多采撷殷红鲜亮的相思豆,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一个“多”字,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情调。一个“劝”字胜过千言万语,一下子拓宽了诗境,为下句的飞跃作好了铺垫。
“此物最相思”是全诗点睛之笔。尤其是“此物”两字简直是神来之笔!想想看,如果把“此物”改成“红豆”“此豆”或“此果”,那就毫无诗意了。因为用了“此物”这两个字,不仅避免了用字重复,而且与“睹物思人”这一成语的丰富含义融为一体。“此物最相思”之“最”字将浓厚的感情用清淡之笔写出,意味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倾吐出自己对挚友的深厚情谊,点出相思主旨,意思是这颗颗红豆最能代表和传递我对你的相思。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
全诗自然明快而又委婉含蓄。安史之乱后,当时的乐人李龟年流落江南,为它谱曲,流行于江南一带,听者无不动容,是当时梨园弟子最爱唱的歌词之一。直至今天,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也常借用此诗,表达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