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剧痛无法饮食说话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解除三叉神经痛
面部剧痛无法饮食说话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解除三叉神经痛
一位54岁的患者因三叉神经痛导致面部剧痛,无法正常饮食和说话。台北慈济医院神经外科徐贤达主任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54岁的林先生五年来因三叉神经痛长期依赖药物治疗,近半年因面部右侧与牙龈区域的间歇性疼痛加剧,且出现如电击般的麻木感,让他无法自行饮食、刷牙,甚至说话都感到剧烈疼痛,便来到台北慈济医院神经外科徐贤达主任门诊。经核磁共振检查,徐贤达主任发现其小脑内的脊椎动脉严重压迫三叉神经,因此执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在二者之间置入垫片,阻绝血管压迫的可能,术后林先生恢复状况良好,生活品质得到显著的改善。
人脑总共有十二对脑神经,三叉神经是其中的一对混合神经,既含有能够控制咀嚼肌的运动神经,同时也有收集小脑及面部信息的感觉神经。三叉神经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有三条分支,分别为分布在前额区域的眼支、脸颊区域的上颌支以及下巴区域的下颌支。徐贤达主任说明:“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包括年齡增长造成的血管硬化压迫、肿瘤增生、病毒感染等,其中以第二、三分支疼痛最为常见,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族群。”三叉神经痛通常只会出现于单侧,轻触、冷风吹拂或脸部运动都会使脸颊、上下颌出现如针刺、刀割等突然剧痛。而由于人类口腔的感觉也是由三叉神经来传导,所以常常会被误认为是牙痛,进而被误拔牙齿,因此需要专业牙科医师或神经科医师进行详细诊断,制定治疗方針。
由于三叉神经痛并不会造成其他并发症,唯容易因疼痛加剧而影响病人生活品质,临床上一般会以药物治疗为首选,透过抗癫痫药物阻断神经传导,藉此降低疼痛感,适用于患有多种共病或医师评估不适合开刀的族群。若是药物治疗效果不彰,就需要考虑外科手术介入,过去通常会采用神经阻断烧灼手术,结合电脑断层定位,将一根细针通过颅底放到三叉神经中,再予以60至80度的热能让三叉神经中的感觉神经麻痹,但可能会有面部大面积麻木和咀嚼肌力减弱的情况,并且在1至2年内神经新生后就可能导致症状复发。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则是不需要切断神经且复发率趋近于零的术式,医师会从后颅窩进入,在高倍率显微镜与听神经监测的辅助下,拨开脊椎动脉,避開脆弱的听神经,抗沾黏的人工垫片置入动脉与三叉神经之间,减少血管对神经的压迫。
三叉神经痛初期症状与牙痛痛感相同,徐贤达主任提醒,民众若自觉疼痛范围扩及脸颊、上下颌等区域,或是经牙医治疗仍未改善,建议至神经科做进一步的检查,避免导致疼痛加剧。
红色箭头处为三叉神经,蓝色箭头处为脊椎动脉,术前核磁共振显示,林先生的脊椎动脉已严重压迫三叉神经。
徐贤达主任看诊示意照。
本文原文来自台北慈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