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泗运道在刘裕北伐南燕中的重要作用
淮泗运道在刘裕北伐南燕中的重要作用
公元409年,东晋权臣刘裕趁南燕侵扰淮北之机,发动北伐并成功灭亡南燕。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得益于东晋国力的强大和刘裕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与淮泗运道这一古代交通要道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探讨淮泗运道在刘裕北伐南燕中的重要作用。
公元409年,盘踞在今山东一带的鲜卑族建立的南燕侵扰东晋控制下的淮北地区,东晋权臣刘裕趁机北伐。410年,南燕都城广固被刘裕率兵攻克,南燕灭亡。刘裕的这次北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政权北伐取得的最辉煌成果之一。
学者们在归结刘裕此次北伐胜利的原因时,多认为是南方得到开发后东晋国力的强大、刘裕战略指挥有方、北府军的骁勇善战和南燕末代君主慕容超的庸碌无能。然而他们的分析中多忽略了刘裕北伐的进军路线、后勤补给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对于北伐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其中淮泗运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淮泗运道的形成和发展
受制于西高东低的地形,我国的绝大多数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在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南北交通一直是一项大难题。而在当时的鲁南和苏北地区,恰好便存在一条南北向的河流——泗水。泗水发源于新泰市东南太平顶上西麓上峪村东黑峪山,古代人们常把上游的泗水县泉林泉群认为是泗水之源。
对于古代泗水的流向,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详细的记录:“(泗水)出鲁卞县北山,西南过鲁县北,又西过瑕丘西安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又南过平阳县西,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又南过方与县东,菏水从西来注之。又屈东南,过湖陆县南,涓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又东过沛县东,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又东南过吕县南,又东南过下邳县西,又东南入于淮。”[1]对照今日的地图,可以看到当时的泗水是汇集沿线近百道泉水形成的,先从泗水县向西流经曲阜市,至兖州区屈向南流,又经邹城市西、微山县、鱼台县东、沛县东、徐州市鼓楼区、邳州市、宿迁市宿豫区、泗阳县,至淮安市淮阴区注入淮河。泗水在过今微山县鲁桥镇之后,又先后汇合了洸河、白马河、沙河、薛河、菏水、南梁水、漷河、丰水等支流,水量十分充足。它也是自古以来齐鲁先民南达江淮、江淮先民北上齐鲁的水路要道。
今泗水任城河段
淮泗运道并非仅仅是由一两条河流组成,与之相连的还有一系列天然形成的河流或人工开凿的运河。它们共同在鲁南、苏北和皖北地区构成了一张水运网络。
在自然形成的河流中,对淮泗运道有着重要意义的是泗水的支流沂水。沂水源自山东省沂源县牛角山北麓,流经今沂源县、沂水县、沂南县、临沂市兰山区、河东区、郯城县、邳州市、新沂市,注入泗水。作为古代泗水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在淮泗运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工开凿的运河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它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中国最早人工开掘的运河。据姜传岗先生研究,吴国开挖邗沟的实质和目的是北通齐鲁,兵伐齐国。将长江与淮河连通起来,实质上也是将长江与泗水连通起来;因为淮河是东西流向,只有泗水才是南北流向的支流,而且它自古以来就是通航的。邗沟接淮处也正是泗水入淮附近,因此是疏通了一条从长江至齐鲁南北上千里的运河,其工程意义十分重大。[2]
与淮泗运道在北边相连的,还有春秋时鲁国挖掘的长沟运河。该运河系约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87年,鲁国权臣季孙肥组织民夫挖掘。当时,鲁国处在齐、宋两国之间,各国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生战争。鲁国为了应对战局,便于调兵遣将,于是挖掘了长沟运河。据高爱国先生考证,长沟运河位于古大野泽东部,一段河道与大野泽东岸的古济水重合,西北越过古济水直抵齐国(今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村西)边境,东南逶迤前行,越彭祖山,经亢父入泗水,过江苏界联通江淮,当时主要应对宋国的陶城之兵。[3]
东晋建立之后,不少南渡的世家大族号召进行北伐,收复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的北方。当时鲁南和淮北处于南北争夺的拉锯地带,泗水的战略地位空前重要。在刘裕北伐南燕前,东晋政权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两次向北通过人工开凿延长了淮泗运道。
其中的第一条开凿于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又称“荀羡运道”。这一年东晋大将荀羡征讨前燕,此时前燕将领慕容兰带领数万军队驻扎在汴城(今聊城西)。荀羡自徐州引军溯泗水北上至今微山县鲁桥镇,因泗水至此向北水少无法通行舟船,军需船队无法通过,于是就从宁阳开挖汶水引入洸河通运,从而开通了一条由泗水入济水,再沿汶水西行至东平和寿张县安民山入济水至东阿的新运道。
第二条则为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大司马桓温北伐前燕时开凿的“桓公沟”。东晋军队溯泗水北上至金乡,攻取湖陆县(今鱼台县)。因天旱河道缺水,军船不能再继续前进,遂命军民从泗水塌场口(今微山县南阳镇调嘴村附近)向北开河,经任城与嘉祥之间,至郓城北梁山南入济水,通运。桓公沟的开通利用了巨野泽北部的一条济水支流洪水,该河流源于嘉祥县萌山下的湖泊薛训渚。桓公沟开挖以此为水源,向北通济水,向南通泗水,从而把两大水系连通起来,充分体现出东晋时我国人民引水通运的高超技术。[4]
由于东晋时期这两条运道的开发,淮泗运道向西和北方各延长了约150公里。淮泗运道经此与济水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连接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陆交通,具有重大的军事、政治与经济意义。在公元五世纪初,它在东晋权臣刘裕北伐南燕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淮泗运道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南北政权对峙局面。持续时间最长的南北对峙,便是在十六国与东晋以及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在南北对峙的时期,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所在。在我国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中,连接陕西与四川的道路需翻越秦岭,崎岖难行;连接河南与湖北的襄阳道有水路连程之不便,且当时汉江汇入长江处为一片巨大的浅水沼泽云梦泽,通行颇为不便,这条道路也较为远离南方政治统治的核心区域即今南京一带。要达到南京还必须通过易守难攻的九江、安庆等地。相比之下,淮泗运道的优点便显现了出来。这条运道靠近东晋与南朝统治的核心区域,船只沿着长江-邗沟-淮河-泗水航行很容易到达鲁南地区。凭借泗水的几条天然支流和人工开凿的长沟、荀羡运道、桓公沟等,在山东形成了一整套水路运输网,尤为方便南方政权进行北伐。刘裕北伐南燕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了这套水路运输网。
第一,刘裕北伐南燕进军时,行经的路线是淮泗运道。
对于刘裕北伐南燕进军的路线,《宋书·本纪第一》载:“(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三月,公(刘裕)抗表北伐,以丹阳尹孟昶监中军留府事。四月,舟师发京都,溯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军进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守。鲜卑梁父、莒城二戍并奔走。”[5]《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载:“(公元409年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6]
从这两则史料中可以看出,刘裕北伐南燕的进军方式是“舟师”,即水军。其行经的线路,史书中也记录的很清楚——“自淮入泗”,即由淮河进入泗水,进而向北方前进。船行至下邳便“留船舰辎重”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北方正值春季,降水较少,河流中的水钱不便船只进一步通行。于是刘裕便率领以步兵为主的军队登陆,一路“筑城留守”,继续向山东进军。由此可见,刘裕北伐南燕进军时是充分利用了淮泗运道的。
第二,淮泗运道在刘裕北伐南燕过程中作为后勤运输线,在运输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任何战争的进行都离不开后勤保障,尤其对于一场参与人数众多、旷日持久的战争来说更是如此。刘裕北伐南燕之战,从409年4月至410年2月。据现代学者考证,刘裕北伐南燕时出动的兵力约15万人左右。数量如此之多的大军,在数月中需消耗大量的物资。[7]其间淮泗运道在运输物资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于刘裕的进军,史书提到“众军步进,有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矟。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8]从中可以看出,刘裕北伐时所带的军用物资数量极为巨大,而这些军用物资长期靠的是淮泗运道运往前线。直至“(刘)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慕容)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9]由史料记载可见,从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五月至六月,两个月里刘裕率领的北伐军所需的各项物资,均有赖于淮泗运道运抵至前线。当刘裕率领的北伐军得到了南燕治下人民的支持后,才“悉停江、淮漕运”。
第三,淮泗运道在刘裕灭亡南燕后班师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经过长期围攻后,南燕尚书悦寿打开城门投降,东晋军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率数十骑兵突围而走,被东晋军追获,南燕灭亡。但这并非标志着此次北伐的完全胜利结束,因为北伐军还面临着安全班师的问题。东晋桓温率领的第一次北伐就是在班师途中遭到了前秦军的追击,伤亡甚重而失败的。刘裕的胜利班师也是离不开淮泗运道,史载:“镇南将军何无忌与徐道覆战于豫章,败绩,无忌被害。内外震骇。朝廷欲奉乘舆北走就公(刘裕),寻知贼定未至,人情小安。公至下邳,以船运辎重,自率精锐步归。至山阳,闻无忌被害,则虑京邑失守,乃卷甲兼行,与数十人至淮上,问行旅以朝廷消息。人曰:'贼尚未至,刘公若还,便无所忧也。’公大喜,单船过江,径至京口,众乃大安。四月癸未,公至京师,解严息甲。”[10]从刘裕“至下邳,以船运辎重”的记载来看,其班师时也充分利用了淮泗运道运输辎重,以确保平安返程。
刘裕(363-422年)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淮泗运道在刘裕北伐南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进军,还是维护稳定后勤补给线、平安班师方面都是如此。刘裕的此次北伐能够取得灭亡南燕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沟通南北的这条水道,此后淮泗运道也在维系东晋和刘宋政权对山东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