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自在遊戲」親子小組 助父母成陽光家長 打開焦慮孩子心扉
「喜自在遊戲」親子小組 助父母成陽光家長 打開焦慮孩子心扉
有研究发现,六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亲密依附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黄金阶段,孩子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陪伴与支持,将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心理、情绪及社交发展。尤其是对有内化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幼童,越早介入,效果就越佳。
香港小童群益会「阳光校园-幼稚园驻校社工服务」队长侯凯龄指出,有内化问题的幼童会经常表现出焦虑、紧张、害羞和内敛等特征。其服务单位早前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萧凤英教授合作,进行一个小组治疗游戏(Group Theraplay®)研究计划,发现4859名K1至K2的幼稚园生当中,约有17%情绪问题。「这类幼童在香港并不罕见,但他们的情绪问题,未必像有外显行为问题的孩子那样容易被照顾者察觉。因此,我们希望以这类幼童作研究对象,并通过「喜自在游戏」亲子小组,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同时增强家长对照顾孩子情绪需要的技巧,以促进更紧密的亲子关系,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
社工透过Marschak Interaction Method(MIM)的各类评估活动,观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并将其作为活动设计的介入点。
四大核心元素:结构 投入 滋养 挑战
「阳光校园-幼稚园驻校社工服务」队长赖雪莹解释,「喜自在游戏」亲子小组采用的Group Theraplay®建基於依附理论,当中包含四个关键元素:结构(Structure)、投入(Engagement)、滋养(Nurture)和挑战(Challenge)。
「它与传统游戏治疗最大的不同在於:传统游戏治疗著重由儿童主導,而Group Theraplay®則為成人主導,讓孩子在照顧者的陪伴下逐步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学习与他人互动。在过程中不需要特别的玩具或游戏室,身体接触与情感链接才是重点。即使是家中信手拈来的羽毛、棉花球、护手霜,甚至双手也能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Group Theraplay®活动物资很簡單,即使一片羽毛,也能成為互动游戏的一部分。
亲密的互动让小朋友感受到被爱、被看见和被肯定,这对于建立安全感至關重要。
游戏是小朋友的语言,而游戏治疗则是帮助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途径。
在喜自在游戏亲子小组中,社工侯凯龄和赖雪莹均担任活动带领者和关系促進者的角色,负责引导游戏进行,透过互动帮助小朋友逐步打开心扉。她们同时營造一个安全且关爱的环境,让孩子在可预知的流程中感到安心。过程中,她们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适时给予家长指导。
让孩子被看见 被聆听 被明白
侯凯龄表示,每项活动的设计都顾及孩子的感受:「举例来说,当需要介绍孩子时,我们不会直接读出他们的名字,而是通过描述他们的外貌或服饰,例如『今天有个小朋友戴著粉色的头箍,还穿著一件黄色的衣服喔。』这样既能带动小组的欢乐气氛,又能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肯定,避免因受注目而产生压力。」
她续分享道:「我们的小組共有6节,有些小朋友初次参与时,因陌生环境而感到不安,不愿意参加游戏,这时家长常会显得焦急。我们会提醒家长,避免将孩子与其它小朋友进行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步伐都是不同的,强行比较只會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适应和成长。当小朋友感到安全时,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信心去探索和参与。」
六岁前是亲密依附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应及早介入,积极通过亲密的互动来提升小朋友的安全感。
最后,赖雪莹表示,喜自在游戏亲子小组的研究已接近尾声,研究结果将于11月27日举办的香港小童群益会「儿童早期介入」研討会上公布。她最欣慰的是,许多家长反映参加小组后,小朋友的情绪状况有显著好转,并且更愿意主动与周围的人接触。而家长自己也从小组活动中学会了耐心等待。
「他们最惊喜的发现,是活动中使用的方式和工具非常简单。透过简单的互动,如拥抱、牵手、对望等,就能促进亲子关系,帮助小朋友克服内敛问题。我们也经常提醒他们,亲子关系为首要,行为表现在其后;应着重於此时此刻,轻松自在的过程;赢输不重要、孩子感到开心才是最重要。」
香港小童群益会「儿童早期介入」研讨会2024
想了解更多儿童早期发展和「及早介入」策略?香港小童群益会将于11月27日举办「儿童早期介入」研讨会,邀请多位本地、海外的学者及专家以不同角度分析「从怀孕、分娩到育儿的培育旅程」中的家庭及婴幼兒需要,并进行专题演讲和经验分享,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