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痴情和专一,为何会成为民国文坛的一道风景线
胡适的痴情和专一,为何会成为民国文坛的一道风景线
在民国时期,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情感经历一直备受关注。他与江冬秀的包办婚姻,以及与韦莲司、陈衡哲、曹诚英等人的感情纠葛,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矛盾。
在许多鸡汤文学中,我们总会看到赞扬民国才子胡适先生对待爱情从一而终的文章。胡适作为赫赫有名的大文豪,新文化运动领袖,对农村出身,没上过一天学的原配妻子江冬秀不离不弃,相对于郭沫若、鲁迅、徐志摩等同时代的大家,可谓是相当专情的男人。
怎么可能?
胡适的滥情即使在民国时期也是闻名圈内外,江冬秀更曾以杀子为名逼得胡适不得不放弃小三。不过如果我们单纯以滥情去描述胡适,或许有着诸多的不公平,不管是因孝道而娶江冬秀,还是后来接触自由思想之后对自由恋情的渴望,我们都可以从胡适的感情路上体现那个旧时代和新世界交替时期的人们在冲破传统观念的矛盾。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胡适的那些风月往事,这其中又多多少时代碰撞的火花。
胡适的父亲是江苏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领镇海后军各营屯—胡传,人称"胡统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胡适也算是官二代,但是这个二代并没有当太久。胡适的母亲是传统的农村妇女冯顺弟,其17岁时嫁给已经两婚的48岁胡传。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沦陷,胡传就带着胡适母子从台湾返回了老家安徽绩溪,1895年胡传病逝,胡适时年仅四岁。
或许母亲含辛茹苦带胡适长大的原因,胡适一生中最为注重的就是孝道,这其中就包括其十岁时由母亲一手做主和远房亲戚家的女儿江冬秀订下的婚约。是年,胡适跟着三哥前往上海求学,同时江冬秀也开始到胡家做通脚(安徽绩溪习俗,在结婚之前就去婆家照顾公婆)。
彼时,处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进入新旧时代的更迭。1909年,胡适前往清华本着考不上也可以留在清华读书念头去考了一次的"庚子赔款官司费留学"项目,没想到居然给自己考上了。次年9月,胡适踏上了当时世界文明最前沿,以自由思想著称的美国,开始了他的留美求学生涯。
万里迢迢海外求学,思乡之情是很自然,况且家里还有个未曾谋面的未婚妻等着自己,于是1911年5月20日,我们浪漫的胡适终于在这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里给家乡的未婚妻写了第一封信。江冬秀作为旧时女子,自然是斗大的字不识,但念及自己未婚夫乃是留洋的博士,为了不给胡适丢人,遂捡起书本开始识字断句,这书一念就是两年。1913年1月,江冬秀不仅给胡适亲笔回了信,落款愚妹,更给寄了一张自己和胡适母亲的合影。
这是胡适第一次看到未婚妻长大后的容颜,不仅写下"传神入图话,凭尔寄相思"的痴情句,还给江冬秀回道:
归来会有情,与君老畦亩。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同时也向江冬秀许诺要跟她相守一生。
然而有句话说的好,flag立的太完美,终究会倒的。胡适万万没想到,自己的flag不仅到得快,外面更是彩旗飘飘。原来留学期间,胡适认识了热情大胆且富有才学的美国人艾迪斯·克利福德·韦莲司,再加上韦莲司亦对胡适的学识颇为欣赏,后者逐成韦莲司的家中常客。
在美留学这几年,胡适的思想相较于中国传统学子来说已经大为改观,他崇尚自由,心中充满着激情,特别是彼时24岁的胡适面对29岁的西洋美女韦莲司,长久被压抑的情欲喷发而出,两人就此展开了一段姐弟恋。不过没想到的是,胡适在美国谈恋爱的事情居然传到了绩溪老家,而这边韦莲司的母亲亦坚决反对女儿和胡适交往,在这种情况下,1915年2月胡适收到了韦莲司的分手信,一段跨国恋无疾而终。
韦莲司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专心学业。1917年胡适收到江冬秀的问信,写下了《病重得东秀书》一诗: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爱自由,也是自由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知,胡适对于江冬秀这样的传统包办婚姻,有着很强的抵制。这里并不是说对于江冬秀本人的不喜欢或者讨厌,而是对这种制度的厌恶,甚至顺带了对江冬秀爱情的抵制,很显然胡适本人对于自由恋爱却更为渴望。原来和胡适同一批的留美学生中有一位才女叫做陈衡哲,其早便和胡适好友任鸿隽认识,后得胡适鼓励于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第一期中发布了一篇白话文小说《一日》,事实上这可以算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因此胡适和陈衡哲来往开始频繁。
陈衡哲
改革的路终究是孤独的,胡陈二人虽然素未谋面,但是文学上的心心相惜使得两人开始频繁通信,正如胡适在白话诗《蝴蝶》的表达"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1917年4月7日,通信许久的胡陈二人第一次见面,却没想到给胡适带来了一个"噩耗",原来陈衡哲此时的追求人里面还有胡适的好友任鸿隽(陈衡哲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丁玲、萧红、冰心都曾是其学生,如此才华也难怪会迷倒胡适;而任鸿隽,也陈衡哲后来的老公,他是我国近代科学奠基人,著作等身)。
朋友之友不可友,胡适就算脸皮再厚此时也应该刹住车了,再加上无论如何胡适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孝子。母亲之命的江冬秀,始终是系在他身上的事实。正如胡适给好友胡进仁的信中所诉:
吾指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
1917年7月,胡适留美归国,并在5个月后同江冬秀完婚。此刻都是已婚,那是否胡适就可以收心了呢?结婚期间胡适还心心念念给自己的梦中才女陈衡哲写情诗,很显然已婚这件事并不能束缚住胡适,特别是1918年11月23日,作为江冬秀和胡适爱情基石的胡母去世,对胡适来说他终于可以放下传统的孝子观念了,在其《论贞操问题》一文中,胡适开始对传统包办婚姻大肆唾骂。
当然了,作为传统女性的江冬秀,她对胡适的感情不管是出于封建礼教还是其他,都是至情至深,可是她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生最大的情敌,居然祸起婚礼。
原来江冬秀结婚的时候有个伴娘叫做曹诚英(她是我国最早的作物遗传育种女教授,也是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小胡适11岁。虽说曹家本是富商,但是绩溪此地封建习俗依旧浓厚,曹诚英亦于1918年经父母之命嫁给了同村的胡冠英。但是曹诚英对于这种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并不满意,在其留美的兄长曹诚克(胡适好友,南开大学矿业教授)的支持下,曹诚英前往杭州就读女子师范学校,并同胡冠英解除了婚约。
曹诚英和胡适
作为五四新潮女性,曹诚英当时主编《安徽旅浙学生报》,想到自己有个亲戚胡适是大文豪,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于是写信叫其为自己的报刊作序,并称其为"糜哥哥"。结果这一接触,或许是由于思想上的契合,文学上的钦佩,两人开始书信不绝。
1923年4月,胡适离京到杭州养病,作为绩溪老乡又为伴娘的曹诚英自然做起了地主之谊,带着胡适游西湖,逛灵隐寺,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同年6月,胡适重回杭州再次养病,这次他特意租下烟霞洞,并邀请时放暑假的曹诚英同居,两人不仅探讨文学和理想,同时也深入灵魂了解对方。
胡适在杭州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特别是胡适的侄子曾亲眼撞见二人的亲昵。随着曹诚英的开学,胡适返回北京,江冬秀只得把所有苦楚都自己偷偷咽下。结果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时候,胡适居然提出离婚,江冬秀忍无可忍,从厨房拿出菜刀,扬言如若离婚便先砍死两个儿子后再自杀。得亏胡适好友石原皋在场,最终夺下江冬秀手中的菜刀,也致使这一人间悲剧没有发生。而自此以后,胡适才最终定情定心,再不拈一株花草,同江冬秀走完了下半生。
成为民国时期,少数几个没有抛弃原配妻子的文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