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泰团队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 听他谈阿尔兹海默病如何防治
郁金泰团队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 听他谈阿尔兹海默病如何防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发现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及潜在治疗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郁金泰教授在202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的前沿突破,为数千万患者带来希望。
2月21日凌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复旦学者的重磅研究。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历时5年,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及潜在治疗小分子化合物。这一成果有望实现帕金森病早期干预和延缓进展,结合现有手段,可实现病因治疗与症状缓解的双重突破,造福数百万患者。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郁金泰教授发表《老了能否不糊涂?阿尔茨海默病120年抗争史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主题演讲,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的前沿突破,详细阐述了新型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
“一种隐匿起病的神经变性疾病”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专业定义。在此之后,它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几乎随机地“删除”掉大脑中的各种记忆,让患者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异常。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那时候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基本没有概念。但现在,如上海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85岁,8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达30%左右,而且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如果将来寿命延长到90岁甚至95岁,发病率可能高达50%。目前中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且这1000万仅包括已有痴呆症状的病人,如果加上处于轻度和早期阶段的人,患病群体有可能达3000万至5000万。
照顾一位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操劳程度远远超过照顾一个婴儿,加上越来越高的致死率和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很多国家开始把这种疾病的防控上升到国家战略。
郁金泰表示,阿尔茨海默病常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但其实在老年患者身上看到的各种症状,都只是地雷炸响的那一刻,地雷被埋下的时间要早得多,“一般而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出现病理改变但没有症状的周期,大概为15-20年,之后进一步发展到有症状但症状并不严重的时间约为3-5年,接下来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痴呆期,症状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独立性,这一周期约为5-8年。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前来就诊时往往已到疾病晚期。因此,早期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排雷”需要精准“防诊治”
郁金泰表示,要识别记忆力衰退、难以执行熟悉的活动、说话词不达意、对时间和地点的迷失、性格变得孤僻等这些典型的早期症状,有助于大家尽早判断这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我们团队筛选出痴呆的62个可调控风险因素,绘制了首个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研究发现,通过积极干预可以预防47.0%-72.6%的痴呆。比如晚上十点睡觉、保持7个小时睡眠,多运动,少久坐,这样能降低40%的患病风险。同时,多动脑、保持良好的情绪、改变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控制血压和血糖,就能在更大范围内降低发病可能性。”
阿尔茨海默病在大脑内部有两大核心病理: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形成的老年斑,以及神经纤维的缠结。聚焦这两大核心病理,如何清除老年斑,如何清除神经纤维缠结,如何抑制它们的发生发展,成为治疗非常重要的方向。
传统的临床询问和量表诊断不够准确,也无法在早期提供判断。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特定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取得突破,目前医生可以通过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扫描和磁共振来诊断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其缺点是价格高昂,目前只在国内部分顶尖三甲医院可以实现。
此外,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方式是通过脑脊液来诊断,但抽取脑脊液要通过腰穿来实现,有创且需要住院,一般没有症状的患者不会做此类检查。
此前,郁金泰团队和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团队,联合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程炜教授团队牵头完成了一项研究,找到了新的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蛋白靶点,抽血就可以提前15年预测痴呆风险,精度在全球范围首次超90%。2024年初,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衰老》期刊上。
随后,郁金泰团队通过借助AI的多组学技术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分析了5万多人的血浆蛋白质组数据,将2920种血浆蛋白与720种疾病和986种健康相关表型建立了关联,绘制出目前最全面的人类健康与疾病血浆蛋白质组图谱。这意味着,未来通过外周血检测,就能预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数百种疾病。这项研究成果登上了国际医学顶刊Cell(《细胞》)杂志2025年开年封面。
“阿尔茨海默病虽然还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的多领域干预,病症会得到比较好的改善。比如,我们发现患者脑内会出现神经递质水平的下降,所以临床上就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来增加脑内乙酰胆碱的水平,改善记忆力。除了传统的改善症状的药物之外,我们现在也试图寻找能够延缓病程的药物。2024年,针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两款靶向药——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和多奈单抗注射液(Donanemab)在我国获批上市,可延缓疾病早期发展进程,”郁金泰如是说。他认为,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以及脑机接口工具都可能成为未来新的治疗方式,但要达到让记忆重生的水平,仍然任重道远,“人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目前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每一个领域其实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过程,我相信成功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这一天,可能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本文原文来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