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复杂手术难关!中山这家医院多学科协作挽救肝癌晚期患者
突破复杂手术难关!中山这家医院多学科协作挽救肝癌晚期患者
近日,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团队通过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转化治疗策略,成功救治了一名晚期肝癌患者。该患者在接受治疗半年后,肿瘤体积显著缩小,最终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成功实施了"一场手术解决两处肿瘤"的治疗方案,重获新生。
谈及肿瘤时,大家往往心生畏惧,尤其是面对晚期肝癌的宣判,许多人会认为生命之钟已进入倒计时。
然而,近期,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又称“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普外一科团队,却通过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转化治疗策略,将原本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转化为可治愈的转机。
对于51岁患有肝癌晚期的谢先生来说,这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极大地延长了他的生存之路,让晚期肝癌的“不可能”奇迹般地转变为“可能”。
谢先生送上锦旗表谢意。
肝癌晚期只剩半年寿命?
转化治疗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2024年2月,51岁的谢先生因“腹痛”被当地医院诊断其为晚期肝癌,因合并大血管的侵犯无法手术。他被医生告知:自己的预期寿命已经不足半年。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后,经老乡介绍,谢先生来到了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就诊。
在办理入院后,普外一科团队对其进行了详细评估。医生发现,谢先生的治疗困难之处主要在于肿瘤巨大,且伴有血管侵犯。他们认为,手术暂时无法为患者根治性切除肿瘤,因为切除后,剩下的肝脏体积过小,不足以进行肝功能代偿。
但是,挽救患者生命,迫在眉睫。此时,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学术主任、教授胡泽民针对患者情况,提出了一个转化治疗方案:先为谢先生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等待肿瘤体积缩小,手术时机成熟时,再开展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患者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治疗方案。
半年后,经过精准的肝动脉灌注化疗、免疫与靶向治疗的综合应用,肿瘤体积显著缩减,肝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为根治性手术创造了宝贵条件。
转化治疗前肿瘤几乎占据肝右叶(左图)。转化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右图)。
直肠肿瘤“雪上加霜”
多学科联合破解疑难手术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罢休。
即将开展肿瘤切除手术的谢先生,在例行检查中又发现了直肠肿瘤。这让患者几乎失去了“生”的希望。
在此关键时刻,来自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多学科的主任、主治医师如胡泽民、苏广扬、陈为桥携手,共同组织了一场囊括肝胆外科、结直肠外科、肿瘤内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会诊团队。
多学科协作让疑难手术的实施及治疗方案的落实变得更全面、更可靠。经深入讨论、周密规划,多学科联合会诊团队最终确定并通过了“一场手术解决两处肿瘤”的治疗方案——即先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随后开腹进行右半肝切除术。
今年8月,苏广扬、陈为桥等医生联手在腹腔镜下完成了直肠癌的精准切除。这场手术既保留了患者的肛门功能,又通过手术技术创新并减少了患者二期手术的创伤以及减少了患者的经济损失。
直肠癌切除术顺利完成后,胡泽民接力上阵。他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开腹右半肝切除术,彻底清除了肝癌病灶。整个手术过程流畅,出血量极少。术后,谢先生恢复良好,肿瘤指标恢复正常,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仅10天便顺利出院,重获新生。
“我真的非常感谢整个医护团队!”谢先生说。对于一家医院来说,高难度、跨学科的联合手术不仅体现在医院对复杂肿瘤治疗的深厚实力,体现在多学科团队协作(又称“MDT”)能否发挥关键作用,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上。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专家解析
肝癌是一种来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2022年全球肿瘤报告新发肝癌87万例,而中国新发肝癌37万例,几乎占据一半。在中国,肝癌的发病人数在恶性肿瘤中排第4位,但是累计死亡人数高达32万,高居第2位。究其原因是肝癌发现晚,无法手术。
面对难题,国内外学者开辟了晚期肝癌治疗的一个新策略——肝癌的转化治疗。胡泽民表示,转化治疗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旨在将初始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为可切除的肝癌,是中晚期肝癌患者获得根治性肿瘤切除机会和长期生存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在晚期肝癌转化治疗和微创手术切除肿瘤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以患者为中心,作为中山市的区域中心医院之一,黄圃人民医院一直不断探索创新,奔跑在挽救更多肝癌患者生命的路上,不断前行、勇于挑战,以守护中山人民的生命健康。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