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母亲:在荒凉中绽放的坚韧之花
史铁生母亲:在荒凉中绽放的坚韧之花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在特殊年代里饱受政治和家庭双重压力的女性,她用无尽的爱与坚韧,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天空。本文将从《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以书的名义聚会》等书中,探索这位母亲的一生,以及她如何成为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母爱的坚韧与无私
《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有提及, 史铁生的母亲在他生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不仅是一位出身名门、饱受政治压迫的女性,更是一位对儿子充满无私爱与坚韧精神的母亲。在史铁生面临身体残疾、人生困境时,母亲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她鼓励史铁生从事写作,为他借书、推他看电影,不惜一切为他开阔眼界。同时,她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痛苦和担忧,以强大的内心去理解和感受儿子的伤痛。在史铁生自责与愧疚时,母亲的爱与坚韧成为他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母亲。她出身于河北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其父亲因做过国民党时期的大官在五十年代被枪毙。史铁生的母亲也因此受到牵连,背上了家庭成分不好的罪名,长期处于政治身份的压制中,很多理想和期望都在现实中破灭。她是一位极其文静,饱含素养且懂得情趣的知识女性。史铁生曾谈道“母亲漂亮,且天性浪漫。”年轻时的母亲也曾有自己的梦想,读中学的时候,她的作文比较好,常常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作为优秀的范例,当作范文朗读。若干年后,当得知自己的儿子想从事写作,她说道:“那就好好写吧。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母亲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和告诫史铁生要在写作方面有所坚持,同时也是寄予厚望,她希望残疾的儿子能够通过写作有所作为,真正地找到人生的出路,也带有她年轻时自己的理想未完成的遗憾。
自从她的父亲被处置之后,她的许多梦想只能成为永远的幻想,而且还要终日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一是失去父亲的悲痛,二是恐惧着自己的家世被人揪出来,在那个政治身份至上的年代,家世被人知道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史铁生的母亲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在当时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的家庭成分成为她最大的污点,并因此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结婚生下史铁生后,为生存糊口读了一个会计速成学校,后来在林学院做会计。因此,对于史铁生学写作的事,母亲是百分之百地支持,她四处给儿子借书,顶着雨雪推着儿子去看电影。为开阔史铁生的眼界,母亲不惜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让儿子更多地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当史铁生的母亲想尽办法,极尽所能都无法治好儿子的腿疾,又在绝望中想寻找一丝光明时,她把希望寄托于史铁生学习写作的理想。
母亲对史铁生充满着大爱精神,她可以为儿子治病而东奔西走寻求神医秘方,可以不顾一切地赴汤蹈火,可以承担照顾儿子后半生的重担,但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二十一岁的儿子就此失去了双腿,永远无法像常人那样站起来,这无疑是她心中痛苦的结点。即便这样承受着苦难,她在史铁生面前仍然要顾及儿子低落消极的情绪。儿子内心压抑的痛苦就是她的心痛,她全力照顾儿子和家庭,无心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史铁生的同学和好友的眼中,他的母亲质朴和善,好客热情,略显年轻的脸上因为儿子的病而增加几分忧愁和善感。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是史铁生在自责与愧疚,病痛来临备受打击后的任性让母亲承受着更多的为难。
史铁生作品中的母爱描绘
正如《以书的名义聚会》一书中所提到的,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母爱是一个永恒且深沉的主题。他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担忧,以及母亲在他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这种母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照顾中,更在史铁生面临困境时,成为了他坚强的精神支柱。他的作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刻。
文章 的第二部分描写母亲每每在作者独自摇着轮椅去地坛后的焦灼不安。 记得当时我把这一段看了又看,虽然那时我并没有做一位母亲的亲身感受,但我从作者 的描述中分明看到了一个伟大而苦难的母亲的身影。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 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 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如今我实实在在 当了十年母亲并将继续那份期盼与守候,和作者当年的母亲一样,和千千万 万个母亲一样,为孩子捧出一颗可怜的天下“父母心”。
史铁生在截瘫之后,他的母亲每天生活得都是战战兢兢,想去关心安慰他,却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语言在那时都苍白无力,最终需要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心里真正想明白了。那时,他母亲的痛苦与无奈就如作者写到的,“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是啊,在那个时候,他母亲的痛苦岂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亲去世后,他也有过“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之感叹。但也是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才对他母亲当年的心情有了些许理解,对自己当年对母亲的态度感到悔恨。这真正是在教我们如何珍惜母爱、珍惜亲情。
史铁生笔下的母爱:生命的支撑与灵魂的救赎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知青文学》有提及, 史铁生的作品中,母爱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主题。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母爱不仅是生命的支撑,更是灵魂的救赎。他通过多个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母爱的深沉与博大,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力量与温暖。这种母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中,更在关键时刻,成为了他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和信念。
史铁生以另一种方式承担 起人类的精神苦难,他的作品在精神容量上同样是沉甸甸的。母爱是史铁生“爱”的源头,是史铁生“大爱”的根基。 对于一个身体残疾的人来说,母爱更有痛彻心扉的意义,可以说这是最初支撑史铁生活下去的动力。 史铁生在母爱的呵护下,走完了他虽短暂却很精彩的人生。史铁生用手中的笔,通过平淡、朴实、真切的叙述,表现了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在那些平凡的细节之处,表现出母亲的坚忍、伟大和毫不张扬的爱。且看在《秋天的思念》中,他将母亲被比作秋叶,真实地将母爱渗透在作者的生命里。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更是把这份母爱的舒张发挥到了极致。是母爱拯救了他的肉体和灵魂,更是母爱延续了他生命的长度,加深了他生命的厚度。在史铁生的笔下,母亲成为史铁生灵魂的家园,母爱的光芒照彻生命,引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