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与围棋有关的成语故事:举棋不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与围棋有关的成语故事:举棋不定

引用
1
来源
1.
https://3g.yjbys.com/chengyu/gushi/678210.html

成语“举棋不定”源自围棋,形象地比喻了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围棋的智慧,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事哲学。

成语释义

  • 成语:举棋不定
  • 拼音:jǔ qí bù dìng
  • 解释: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 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改主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

十二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王位。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把复位后让他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使者的劝说。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围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祸难。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都难以下定决心呢?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宁喜后来果然被杀。这则有关围棋的最早的确切的记载文字,同时也记载了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

成语寓意

成语中的宁悼子没有听从众人的劝告,执意把卫献公接了回来。后来,宁悼子做了卫献公的刀下鬼。既可怜之,又气愤之。倘若当初他认真听取众人建议,看透卫献公的为人,又怎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成语告诉人们,当事情徘徊在十字路口举棋不定之际,应虚怀若谷,仔细听取众人的建议,斟酌损益,再做出决定。

成语运用

“举棋不定”指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步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 姚雪垠《李自成》:“阁老大人,大敌当前,难道还可以举棋不定?”
  • 蒋和森《风萧萧》:“他看到众人的情绪已被那人挑动起来,很难再干下去,再加王仙芝此时也有些举棋不定,就更难说服众人了。”

成语辨析

“举棋不定”与“优柔寡断”意义相近,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区别在于“举棋不定”多用于形容人物在某一具体事情上一时的表现,属于比喻性;“优柔寡断”则多形容人的性格,是直陈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