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处于“焦虑型依恋”情感模式?
如何判断是否处于“焦虑型依恋”情感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有些人总是感到不安、恐惧和患得患失,过度依赖对方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这种情感模式被称为"焦虑型依恋"。本文将深入探讨焦虑型依恋的特点、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帮助你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都渴望建立和谐而稳固的亲密关系。但有些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在亲密关系中极度缺乏安全感:常常不安、恐惧、患得患失……情绪极其不稳定,害怕被抛弃,过度依赖对方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这很可能是处于焦虑型依恋的情感模式之中。
焦虑型依恋人格——指一个人对亲密关系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常常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不被爱。焦虑型依恋的形成,往往与早期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会完全依赖于主要照顾者(一般是父母)获得安全与生存的需要。孩子的内心对于自我的力量没有认知,所以也很无助,会更加依赖于主要照顾者的帮助。这时候如果父母面对孩子的需求,时而给予很多,时而给予很少,或者直接忽视掉孩子的需求。就会造成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放大孩子的索求欲望。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就演变成一种过度的依赖。成年后,在亲密关系里表现为低自尊、高付出、高焦虑的焦虑依恋状态。
焦虑型依恋特点
- 过度敏感
对伴侣的言行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伴侣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简短的回复、一次轻微的延迟回应,都可能被解读为负面信号。你是不是不在乎我、厌倦我了?
于是开始不断构建各种可能的糟糕场景(疯狂脑补)内心充满不安与焦虑,陷入情绪低谷。
高情感需求、依赖
对伴侣有极强烈的情感需求、依赖。渴望时刻与对方保持紧密的联系。频繁地给伴侣打电话、发信息。随时想要知道另一方在做什么,甚至在想什么。期望伴侣能够随时陪伴在自己身边。一旦伴侣无法满足这种高强度的情感陪伴需求,就会极度失落和空虚。比如,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伴侣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可能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索取对方的回应。低自尊与自我否定
低自尊,没有自我,也没有自我评价体系;总担心自己不够好,害怕对方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缺点而离开。非常容易过度自责,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自己,忽视了感情是双方互动的结果。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伴侣的认可与爱上。例如,伴侣对TA们的穿着提出了一点建议,TA们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在伴侣眼中一无是处,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还会更加卖力地去讨好对方,以换取对方的爱与认可。
焦虑型依恋对亲密关系的伤害
破坏感情
过度敏感、强烈的情感需求,会令伴侣压力山大。情绪频繁波动、无端猜疑,会让伴侣慢慢变得小心翼翼、疲惫、逃离。例如,伴侣忙于开会,没有秒回就大发脾气,认为对方是在外面有人了。久而久之,原本和谐美好的情感模式也将被摧毁。阻碍自我成长
由于过度关注伴侣的反应,焦虑型依恋者很容易忽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TA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寻求情感安全感上。没有心思提升自己、构建自我。长此以往,个人事业、社交都将陷入瘫痪,只能越来越依赖对方。慢慢地,自我认同感也会消失,就此陷入恶性循环。
避免焦虑型依恋
自我觉察与认知重构
先要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型依恋的状态。静下心,回顾自己在感情中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情绪反应,分析是否处于这种模式。了解焦虑型依恋的形成根源和影响机制,尝试一点点重构自己的认知。也要不断强化“自己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这并不取决于伴侣的认可”的意识。情绪调节、转移
感受到焦虑情时,可以深呼吸、冥想,也可以用渐进性肌肉松弛的技巧来放松,帮助自己平静下来。争取情绪爆发之前做到“三思而后行”还可以培养一些情绪调节、转移的习惯。如听喜欢的音乐、写日记、做手工等,当情绪低落时,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给予自己情感上的慰藉。建立自我价值感
努力提升自尊水平,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可以通过设定并实现个人目标来增强自信心,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兴趣爱好方面。例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参加健身挑战并坚持完成、在工作中争取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等。或者一开始把目标设置再低一些,今天有好好吃饭也算表现不错。当自己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和成就时,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再过分依赖伴侣的评价。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肯定,每天回顾自己做得好的事情,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心理治疗
焦虑型依恋者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及时干预。专业人士能引导你正确认识焦虑型依恋,探索内心不安全感情绪的背后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