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目生物特征及分类情况
蜘蛛目生物特征及分类情况
蜘蛛目是蛛形纲的一目,种类繁多,中国已记载5200余种。蜘蛛目分为中纺亚目和后纺亚目两个亚目,后纺亚目又可分为原蛛下目和新蛛下目原蛛亚目,其中新蛛下目科种最多。蜘蛛主要捕食小昆虫,是许多农业害虫的天敌,但少数蜘蛛如黑寡妇(毒寇蛛)的毒液对人畜有害。
形态特征
蜘蛛目种类体长从0.5毫米到9厘米不等,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背面有背甲,背甲的前端通常有8个单眼,排成2~4行。腹面有一片大的胸板,胸板前方中间有下唇。头胸部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触肢和4对步足。螯肢由螯基和螯牙两部分构成。触肢6节。雌蛛触肢足状,雄蛛触肢变成交接器,末节(跗节)膨大成触肢器。步足在胫节和跗节之间有后跗节,共7节。腹柄由第1腹节演变而来。腹部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但有的有各种突起,形状奇特。除少数原始种类的腹部背面保留分节的背板外,多数种类已无明显的分节痕迹。腹部腹面前半部有一条沟,称为胃外沟或生殖沟,中央有生殖孔。雄孔仅为一简单开口,雌孔周围有一些结构,统称为外雌器。书肺孔位于生殖孔两侧的生殖沟内。气管气孔通常位于腹部腹面后端纺器基部前端。腹部后端的纺器由附肢演变而来,少数原始的种类有8个纺器(分别称为前中纺器、前侧纺器、后中纺器和后侧纺器),位置稍靠前;大多数种类6个纺器(前中纺器退化),位于体后端肛门的前方。纺器上有许多纺管,内连各种丝腺,由纺管纺出蛛丝。有的在前纺器的前方还有筛器,据认为是由祖先的前中纺器的原基演变而来。
生理结构
消化系统
从口、咽、食道、吸胃、肠到肛门。在吸胃后方的中肠排出盲管,盲管的分支甚至伸入足的基部和头部,中肠在腹部也分出许多盲囊。后肠的背侧有一收集废物的粪囊。
感觉器官
除眼以外,还有各种感觉毛、缝感觉器和跗节器。成群的缝感觉器称琴形器。跗节器是跗节上的杯状器官,可能具嗅觉作用,缝感觉器能感知空气和网丝的振动频率。
循环系统
具2对书肺的种类,心脏分5节,心孔5对,这是较原始的。随着书肺变小,气管扩展,心室、心孔和动脉数目相应地减少。完全气管呼吸的,心孔只有2对。向头胸部和腹部前部供应充氧血的前主动脉较后主动脉大,因为气管至少可给腹部后部供氧。心率每分钟9~125次。小型游猎蛛(如蟹蛛科和跳蛛科)的心率较大型的原蛛亚目的种类快得多。蜘蛛静止时的血压与人的血压相当,但在活动时或蜕皮前可增大1倍。血的压力可使步足伸展。
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的基节腺不似其他蛛形纲动物发达。低等种类有2对,开口于第1、3对步足的基节,很发达。其他种类只剩第1对,并不同程度地退化。两根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马氏管与腹部后部的直肠囊相通。每根管向前伸展并分支。
生殖系统
雌蛛的卵巢位于腹部的腹面,为1对平行的长囊,形成卵时象成串的小葡萄。每个卵巢各通出一输卵管,两管在中线汇合成子宫,通向腹面的阴道,开口于雌孔。受精囊2个或更多,与阴道相连,或有孔直接开口于外雌器上,交配时接受雄蛛的交配器。雄性生殖系较简单。精囊管状,位于腹部腹面的两侧,各通出一根弯曲的输精管,在中线汇合,开口于胃外沟中间的雄孔。雄蛛的交配器不与雄孔相连,而是在触肢的末端,由跗节特化成暂时贮藏并在交配时传送精子的结构,称触肢器。触肢器最简单的类型是跗节顶端有小窝,小窝上生着生殖球。但大多数蜘蛛的触肢器在演化过程中变得很复杂。生殖球的位置由跗节的顶端移向跗节下方。触肢器和外雌器的结构在同一种内较恒定,故而可作为种类的鉴别特征。
生活习性
捕食
蜘蛛主要捕食小昆虫。水边的盗蛛能捕食小鱼虾,捕鸟蛛能捕鸟,南美一种体长7.5厘米的蜘蛛甚至能捕食小响尾蛇。蜘蛛也有互相残杀的习性。游猎蜘蛛主动扑向捕食对象,结网蜘蛛则以网捕食。结网蜘蛛的视力不发达,但对震动很敏感,能通过丝的震动确定捕获物的大小和位置。它们用螯肢捕食,螯肢内有毒腺(仅妩蛛科例外),位于螯基内,通常向后延伸到头内,有管开口于螯牙近末端处。螯牙刺入捕获物,毒腺周围肌肉收缩,毒液注入虫体,将其麻醉或杀死。这时,从口吐出消化液,注入猎获物的伤口,将其组织消化后,再吸入蛛体。园蛛等能在螯肢叮咬前或叮咬后,把捕获物用丝缠绕,使其不能活动或固着在网上。游猎蛛在植物高处捕食时,也有用丝缠绕猎物的。无毒腺的蛛完全靠丝捆缚捕获物。有9科蜘蛛的少数种类营程度不等的社会生活。社会性蜘蛛多只蜘蛛共有1张网,并合作捕食。蜘蛛并不能经常捕得食物,但它有一种适应性,代谢率比较低,能耐饥,一次能取食相当于自身体重的大量食物,例如狼蛛的寿命约305天,能208天不吃东西,在此期间代谢率降低30~40%。
结网
结网是许多种蜘蛛的一种本能。网有多种类型,结网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园蛛结圆网,先在两枝条间搭一桥。为架这条水平的丝,蜘蛛先放出一束丝,随气流飘动。当其游离端粘住另一枝条或其他物体时,将丝收紧并固定;或先在一端粘住丝,从地面上爬到对面枝条上收紧并固定。在桥上来回爬几次,用几束丝把桥加固。蜘蛛从桥中间下垂,拉出一根垂直丝,使“T”字形框架变成“Y”字形,织辐射丝和框架丝,从网中心往外织稀疏的螺旋丝,这种丝不粘,当暂时性的脚手架。再从外往里织较密的螺旋丝,这是粘丝,同时把作脚手架用的干螺旋丝吃掉。由于湿丝在数天内失去黏性,所以整个网或至少粘的螺旋丝要定期更换。吃掉的旧丝中的大部分蛋白质很快又回到丝腺。织网一般在傍晚进行。蜘蛛有的躲在网一角的缝隙或叶片的背面,或将叶卷起来躲在其中。当飞虫落网时发出震动,它才来取食或捆缚。有的从网上拉一根信号丝到隐蔽处,以更好地掌握网上的动静。
结网蛛的步足跗节末端除两个大爪外,在中间还有一个较小的中爪,又在跗节近顶端有几根爪状刺,称副爪。蜘蛛在网上爬行时,以中爪和副爪踩丝。游猎蛛多数仅两个爪,但后跗节和爪下有毛丛或毛簇,便于在光滑的平面上行走。
飞航
许多种蜘蛛,尤其是幼蛛,能利用丝飞航。飞航前,蜘蛛爬到青草、灌木或树干的高处,面对风向,后足抬起,腹部后端向上翘,纺器纺出丝来,只要有微弱的上升气流,足一松开,蜘蛛即可腾空而起。幼蛛大量孵出时,借助飞航可以迅速扩散。飞航的蜘蛛可落到远离大陆数百海里的海岛或船上,也曾在飞行高度3000米的飞机上采到过。飞航有助于扩大蜘蛛的分布范围。
保护措施
蜘蛛对外敌采取以下几种防御措施:
- 武装:除强有力的螯肢和毒腺外,园蛛科的棘腹蛛的腹部还有坚强的刺;
- 隐匿与伪装:隐蔽在石下、墙缝、土隙、洞穴或卷起来的树叶中,艾蛛将吃剩的食物残屑挂在网上,自身隐匿其中,不易被发现;
- 拟态:蟹蛛科的峭腹蛛的体色和姿态象一根枝芽,蟾蛛在叶上像鸟粪,园蛛科的曲腹蛛像瓢虫,跳蛛科的蚁蛛像蚂蚁;
- 自切:遇危险时,步足在基、转节间断离,后能随着蜕皮而再生;
- 假死:某些园蛛、球蛛在网上遇危险时,迅速坠落,呈假死状态;
- 逃避:漏斗蛛、褛网蛛的网的内口分别在灌木枝叶的深处或石缝内,遇危险时迅速转入深处逃走,在叶面的蜘蛛遇敌靠近时转到叶片的背面;
- 振动:当敌物临近时,剧烈震动网,作威吓动作;
- 夜出习性:昼伏夜出,避免外敌的侵袭;
- 保护色:生活在树皮下的刺跗逍遥蛛的色纹似树皮,绿腹新园蛛的颜色象绿叶,有的蟹蛛能随环境变换体色,如弓足梢蛛在白花上多呈白色,在黄花上多呈黄色;
- 清扫:把触肢和步足从一张一收的螯牙缝中通过,也可以前、后对步足互相摩擦,或用足的跗节擦拭胸板和腹部,以清除体上污物,减少寄生虫和菌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