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八苦与五阴炽盛:解析佛教中的生命之苦与心理构成
佛说人生八苦与五阴炽盛:解析佛教中的生命之苦与心理构成
佛教中提到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其中的五阴炽盛苦,即五蕴,是佛教对人类心理构成的深刻解析。本文将详细探讨五蕴的内涵,并结合现代教育现象,揭示人类痛苦的根源和应对之道。
五蕴的内涵
色蕴:包含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
受蕴:即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分为身受和心受。包括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想蕴:即在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驱使心所造成,为一切心之作用。
识蕴: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意识,形成概念等等。
“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的意思。我通俗地解读为我们经常受困于我们自己的感知、认知和信念,所以很多的痛苦其实也是来自我们自己。如同王小波说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现代教育现象的启示
很多孩子厌学而叛逆,和家长对着干,家长愤恨不满,要么加大压力,要么彻底放弃。其实想一想根源,学习本来就是一门技术活,对着不会游泳的人再怎么嘶吼和辱骂,他也还是一个见水就逃的人。讨厌运动的人,也是最烦听到别人说你要多运动……
在一个班级里,尽管课程安排的顺序一致,老师讲授的方式一样,但我们总是能看到,有的学生学得好,有的学生学得差,学习表现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课堂上专注度和投入度的差异,还有就是越尝到学习的甜头越不畏惧学习。专注度高且特别愿意每次考高分的同学“正念思维”也很强,总是能针对课堂知识迅速做出反应:思考、理解、提问、练习,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工具。而心思无法专注的学生,头脑混沌,考试差、老师和家长评价差、同学避而远之,对学生生涯的体验感极差,自然更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作业更不会做,更加惧怕考试和看成绩单。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佛教中的“五阴炽盛苦”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情绪管理等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痛苦的体验和应对方式有着共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佛教智慧,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减轻痛苦,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