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怎样深入诗歌文本——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怎样深入诗歌文本——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5/09/76552508_1132239974.shtml

今天与毕老师谈及《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备课及讲授情况,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整合要点如下,供同好者一阅。

切入与结构把握

  1. 题为“记梦”,梦在哪几句,请找出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 思考其他句子都写了什么,和梦的关联何在,完成层次的划分。

  • 时间:梦前,梦中,梦后
  • 内容:梦由,梦境,梦感
  1. “惟有泪千行”是梦中还是梦醒后,或是从梦中延伸至梦醒?
  • 梦中说:紧承“相顾无言”而来,是相见后的情境的描述,使梦境更完整,更有真实感。
  • 梦醒后:相见为梦,梦终会醒,反衬现实佳人已逝斯人独憔悴的悲凉,“泪千行”就是这种心境的外化。
  • 延伸说:有情人梦中相见,女子音容如昔,男子都满面沧桑,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百感交集,泪如雨下。这种郁结伤心让作者从梦中惊醒,醒后更觉凄凉,泪自难止,千行而下。这种说法更见情深,也巧妙地完成梦中到梦后的过渡。
  1. 诗歌思路补充:本词以“梦前一梦中一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一梦境一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起笔将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情感真挚。“无处话凄凉”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片“夜来”以下五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已,“年年肠断”,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品词与深层阅读

  1. 标题中的“夜”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可以。点明时间,不加这个字可能是白日梦;与诗歌下片“夜来幽梦”相呼应;“夜”字有一种幽冥迷离之感,适合发酵缠绵悱恻的思情。
  1. “幽梦”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晓梦”?
  • “幽梦”课下注释说“隐约迷离之梦”;“晓”是早晨,“晓梦”是清晨所作之梦。因为马上将醒,所以,晓梦一般是短暂的、清晰的,又因其短暂,晓梦显得比较美好。而苏轼所作之梦,一是悲伤的,二是迷离的,正与晓梦不符。幽梦或是深夜之梦,醒来时只剩零星记忆,所以,词题名为“记梦”,可是记梦的内容只有词下片中的五句,比例不足一半,正可证其“隐约”;“泪千行”句可证此梦之悲痛,并非“美梦”,或许诗人深夜哭醒,也未可知。总之,幽梦与晓梦,一个迷离,一个清晰,一个隐约,一个短暂,一个痛苦,一个美好,一个是深夜之梦,一个是拂晓之梦,二者区别很大,不可互换。
  1. 为何是“短松冈”,而非“高松冈”?
  • 意境营造的需要:“松高林密,也易给人一种月光难以透林而入的感觉,不免有阴森可怖之感;矮松筛月,色调清幽,为缠绵的哀思和爱恋增添了诗情画意,营造了意境美。
  • 表情达意的需要:“高”字拉伸了视线,将终点引向天空,而此刻抒情重点对象应是“孤坟”,与表情逻辑不相合;松之所以短,一可能是十年的生长周期还不足以长高,二可能是作者的对妻子埋骨之地的记忆影像还停留在当初的时间节点,新栽之松自然不高。从“料得”两字看,作者并非亲眼见到孤坟现今之景,可能没机会重游故地。他的心情也可能一如当时的悲痛欲绝,十年如昨,更见情深。(后者更符合诗歌逻辑)
  1. 词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二人时间上的阻隔;又说“千里孤坟”,这是空间上的阻隔。那么,词中还提到了什么阻隔没有?文本证据何在?
  • 心理上的阻隔:纵使相逢应不识。

矛盾与无理之妙

“不思量”与“自难忘”是否有在逻辑矛盾?

  • “不思量”就是不想,就谈不上“难忘”,因为“忘”是相对“记”而言的,两句连排看似无理,但深思之下便觉妙处。“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可以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这一跌宕的叙述,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以上文字由韩黎明老师整理,我稍作修改
2024年8月25日晨于广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