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十二穴 | 老祖宗留下的绝技
天星十二穴 | 老祖宗留下的绝技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源自明朝医家马丹阳的总结与创新。这十二个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十二条正经上,通过合理的补泻手法,可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十二个穴位的位置、功效及临床应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传统医学瑰宝。
《黄帝内经》记载,人身有十二经络,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到明朝的《针灸大成》记载,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 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穴道,《针灸大成》称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属重要穴道,临床应用很有效;几乎十二个穴道,可用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针灸的优势
针灸代替中药治疗杂病的优点与可行性,临床上也因此用针灸方法治疗了多种疑难杂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可以说,针灸治病优点非常突出,远胜过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其它治疗方法。
针灸是一大医学体系,其理论精深,其针法微妙,作为一名中医,不但是要通晓中药治病,更要通晓针灸治病。
想要取得非常好的临床疗效,针灸之术,不可不通,也不能不通。
《针灸大成》收录“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总诀,“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就是说虽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得当,诸病能治。还说治病有如神灵,应手即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还说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传授的。因此,针一扎进穴道,连金锁都可以打开。古人传授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的,只能够教给那些好的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这十二个穴道中,有八个是在膝至足,四个在肘至手。
足三里穴: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膝盖外侧有个大洞,长得有点像牛鼻子,叫“外犊鼻)。
《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说只要是胃肠的病都可以。它还是一个很好的养生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针灸三里穴眼睛会看得清楚,但是取穴要精确。依据经验,经常针灸这个穴道,不但可以养生,而且远路,爬山能力也会好得多。有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三里要经常用艾灸,烧出灸疤来,可以治疗老年性的病,如血压高毛病,经常灸它,可获得很好的血液循环,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
内庭穴:
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脚的第二指、第三指的中间的这个脚丫子上五分。
最主要可用以治疗四肢冰冷的现象,治喜爱安静而不喜欢声音的“胃经热象”,长风疹块的瘾疹现象,咽喉痛,呵欠频数及牙疼。上牙属足阳明胃经,这里的牙疼就是上牙疼。另外虚极不能吃东西,针这个穴立刻就好了。
曲池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找寻的方法:手臂稍微弯曲起来,把手掌对着自己的心脏,手臂上最高的这一条经络线就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在这个经络上面的手肘弯弯处的穴道就叫做“曲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曲池拱手取”,拱着手找寻;“屈指骨边求”,在骨头的边缘可以找到它;
治疗肘的疼痛。又治中风半身不遂,手不能弯曲、不能收回来,表示手没有力,神经功能差了。还可治“喉痹促欲死”,就是喉头的血液循环差了,好像不能吸到气了,又治疗发热、全身性麻疹、瘾疹,曲池穴还有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合谷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置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间这个虎口,虎口开叉的上面一寸。
它可治“头疼并面肿”,《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面部及口部的毛病都可合谷治疗;合谷还可治“疟病热还寒”,打摆子症状。也可治蛀牙和流鼻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
注意,合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及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
委中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腘窝横纹正中央。
治疗腰痛不能站直起来,而且引到背脊都沉重,筋也不能够舒展开来,《四总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法。还可以治疗风、寒、湿,不能够弯屈、也不能够伸展,“针入即安康”,必须注意此穴不可艾灸,因为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血管腘动脉。
承山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道,在现代医学称为腓肠肌,古人叫做小腿肚,这个地方长得像鱼的腹部,又叫“鱼腹”。
治疗腰痛,又通大便,治痔疾,又能治“脚气并膝肿”。如果肢体的“展转疼酸,霍乱及转筋,”扎了针就会痊愈了。
太冲穴:
足厥阴肝经的俞穴,也是肝经的原穴,在足大趾二指之间的脚丫子直上大约二寸的地方。
能医“惊痫风”,就是被惊吓而发生抽筋、口吐白沫、眼睛向上翻等等这种现象,。太冲也可以治疗咽喉的毛病以及心脏病,还可用疝气中的“偏肿坠”现象,也就是从一边的阴囊或者从大阴唇穿出来。太冲也可治疗眼目似云朦,就是眼睛前面朦朦的,好像盖了个东西似的。能治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与足跟筋的中间。
治疗足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治突然的发喘,心区满胀;又治步行不得,一动就疼得呻吟。昆仑加委中用来治疗腰背痛效果非常的确实。
环跳穴:
胆经的穴道,在臀部。取穴的方法特殊:侧卧,底下的腿弯曲,上面的腿伸直,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它可以治疗“折腰莫能顾”,腰像被折了,不能够弯腰也不能回头。对风、寒、湿三痹都有效;又可治胯部到小腿肚的疼痛。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膝的前下方有一条骨叫胫骨,胫骨后面的一条骨,现代医学叫做“腓骨”而中医学叫做“辅骨”,辅骨的茎突也就是一个小骨头,这个小骨头的前下方,有个洞,就称之为阳陵泉。
《难经》有所谓的“八会穴”,其中有一个叫“筋会”,就是阳陵泉穴,可治膝肿、麻木、疼痛,以及中风半身不遂,扎针深入六分,极其神妙。凡是扭伤了足踝、膝,及其他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会,阳陵泉”来治疗。
通里穴:
心经的络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门上一寸的位置。
此穴治疗“欲言声不出”及懊恼怔忡这一类的心理层面的毛病。假如病人体质实,有四肢重及头、腮、面颊红的情况;以及病人体虚不吃东西,突然哑了,或脸面不光泽都可用此穴。
列缺穴:
是肺经的络穴,叉交大拇指与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侧的挠骨边缘就是这个穴。
可用治偏头痛,、遍身麻痹,痰涎向上涌出,牙齿咬紧的口噤。《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只要头部的与颈项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疗。(图摘巴里艾,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为马丹阳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