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针是从哪打进去的
封闭针是从哪打进去的
封闭针是一种将药物注射到疼痛部位,来缓解疼痛和炎症的治疗方法。封闭针可以从关节腔内、腱鞘内、痛点周围、神经卡压部位附近等部位打进去。
关节腔内:针对各类关节炎,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等。医生会先对关节周围皮肤进行严格消毒,找准关节间隙,将封闭针精准刺入关节腔。
腱鞘内:适用于腱鞘炎,常见于手腕、手指等部位。比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医生会在患者压痛最明显处进针,把药物注入腱鞘狭窄部位。药物作用于发炎的腱鞘组织和受卡压的肌腱,减轻腱鞘肿胀与粘连,恢复肌腱滑动的顺畅性,从而有效缓解患者因腱鞘炎导致的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像手部腱鞘炎患者,注射后握拳、伸展手指等动作会变得轻松许多。
痛点周围:对于肌肉劳损或筋膜炎,医生会依据患者痛点分布情况确定注射部位。如在腰背肌筋膜炎中,医生会在腰部疼痛最集中的区域及周围进行封闭针注射。
神经卡压部位附近:如坐骨神经痛患者,若因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神经卡压,封闭针会注射在梨状肌处或坐骨神经受压的邻近区域。药物可减轻神经周围的炎症和水肿,缓解神经受压状况,减轻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使患者腿部的异常感觉得到改善,行走也会相对轻松。
骨膜表面:某些骨膜炎患者,封闭针会注射在病变骨的骨膜表面。药物作用于骨膜,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因骨膜受刺激引发的疼痛,有助于骨膜的修复与炎症的消退。
封闭针的注射部位选择需要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准确判断并严格操作,以保障治疗效果。
封闭针注射后的注意事项
注射后要保持针眼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在24小时内可适当进行冷敷,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与肿胀。若针眼处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注射后应适当休息,减少注射部位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让药物在局部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
密切留意自身身体状况,除了局部反应外,还需注意是否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对封闭针中的药物成分过敏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