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温室)保温防寒防冻十大方法
冬季大棚(温室)保温防寒防冻十大方法
冬季是大棚种植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保温防寒防冻工作,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本文总结了十大实用方法,从土壤配制到光照补充,从水分管理到营养供给,全方位保障大棚作物安全越冬。
1. 配制热性营养土
鸡粪是热性粪便,牛粪富含黏液且透气性好,两者经过充分腐熟后各取20%,与60%的土壤混合,可以制成吸热生热性能优异的营养土。这种土壤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还能增强植株的耐寒能力。
2. 足水保温
水的比热容高于空气,散热较慢。冬季保持土壤含水量适中,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裂缝,使根系不悬空,从而达到保温效果。研究表明,秧苗冻害多由缺水引起,因此在冬前浇足水或选择适宜天气(20℃以上)灌足水,可以有效预防冻害。
3. 中耕保温
土壤板结会导致白天热量难以进入耕作层,土壤蓄热能力下降。同时,板结土壤的裂缝大而深,团粒结构差,容易在前半夜散失热量,后半夜室温降低,增加冻害风险。通过浅中耕破除地面板结,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蒸腾带走热能,同时保墒保温,防寒保苗。
4. 盖多层膜保温
在标准温室内育苗时,可以在床畦上覆盖一层薄膜,然后在1米高处支撑一个小拱棚。晚上在小拱棚内20厘米处再覆盖一层薄膜。这种多层覆盖方式,即使不加温也能培育出各类优质秧苗。
5. 电灯补光增温
安装电灯,可以在阴天早晚各补光3~4小时,与自然光照相结合,使作物每天接受15~18小时的光照,每晚关灯6~8小时,让作物进行必要的暗化反应。这种补光方式不仅能提高产量10%~40%,还能缩短营养生长期17~21天。
6. 叶面喷营养素
严寒冬季,气温低、光照弱,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此时,通过叶面喷施光合微肥,可以补充根系吸收不足导致的营养缺乏。叶面喷施米醋不仅能抑制病菌、驱赶害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合使用时,还能增加叶肉含糖量和硬度,提高作物的抗寒性。
7. 补充二氧化碳
冬季温室蔬菜容易出现徒长黄化现象。太阳出来后1小时,作物会吸收掉晚上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12时左右便处于碳饥饿状态。在气温较高时,可以通过开合棚膜,引入外界二氧化碳。在气温较低时,需要闭棚并人为补充二氧化碳,这不仅能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还能大幅度提高产量。
8. 合理通风
冬季虽然需要保温,但也不能忽视通风。合理通风可以调节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建议在晴天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短时间通风,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到作物上。
9. 加强病虫害防治
冬季虽然病虫害相对较少,但仍需加强监测和预防。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持生态平衡。
10. 科学管理
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和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例如,遇到极端低温天气,应及时采取应急保温措施;在晴朗天气,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在阴雨天气,注意控制湿度,防止病害发生。
通过上述十大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冬季大棚的保温防寒防冻效果,保障作物安全越冬,实现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