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百思可瑞教育:接受自身的恶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百思可瑞教育:接受自身的恶念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79395011_121909786/?pvid=000115_3w_a

在探讨人性的善恶时,我们往往倾向于追求至善无恶的境界。然而,这种追求是否符合人性的真实?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善恶对立统一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这里所说的“恶念”,是指不被社会标准接受的想法。中国文化强调阴阳守恒,西方的马克思说,矛盾——事物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人心也是一样,有善就有恶。佛的境界应该没有恶念了,因为他已经超脱人世,心如宇宙无形——当然也就没有对立,无所谓善恶。但我们终究是凡人,以凡人之心游走尘世,未达超脱之境,必生出善恶之念。

然而,社会标准是抑恶扬善的,我们又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善”是好的,“恶”是不好的,于是,对“善”加以推崇,对“恶”加以排斥。可是不少人在内化这种社会标准时容易过度,以“至善无恶”来规范自己,只允许自己有“善”的想法,一旦出现“恶念”,就在自己的道德法庭上审判自己,把自己当做十恶不赦之人。

可事物是对立存在的,人心有善就有恶,这是人的本性!

从心理而不从道德和法律上来说,有恶念说明你还正常,没恶念你就真不正常了(本性都失去,自然不正常了)!更何况善恶是相对的,每个人的善恶观,很大一部分是内化父母的善恶观,父母如果未达到成熟的人格,认知带有一些偏差,那么他们自身形成的善恶观也就带有一些偏差,内化父母这种带偏差的善恶观,形成的也将是带偏差的善恶观。那些以“至善无恶”来规范自己的人,只允许自己有善的一面,出现些许“恶念”就如犯十恶不赦之罪对自己加以谴责,久而久之就会压抑自己心理阴暗的一面,使其只能存在于潜意识。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