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术后恶心呕吐PONV
浅谈术后恶心呕吐PONV
一、 前言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通常指手术后24小时内出现的恶心或呕吐症状,虽然PONV会自行消退,即使不治疗也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对患者来说是非常在意的一件事,其担心程度甚至超过术后疼痛。此外,PONV可能导致伤口裂开、食道受损、脱水等,导致患者需要额外住院或延迟出院时间。以下将探讨PONV的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及相应处理方法。
二、 PONV的生理机制
PONV的机制可分为中枢机制和周围机制:
中枢机制:手术期间的疼痛、焦虑、恐惧、环境等因素刺激神经呕吐相关神经传导物质分泌,包括毒蕈碱(muscarinic)、多巴胺(dopamine)、组胺(histamine)、5-羟色胺(5-HT3)和神经激肽-1(NK-1)。这些物质随后刺激呕吐中枢引发PONV。例如,鼓膜成形术(tympanoplasty)直接刺激前庭系统,可能导致严重的PONV。
周围机制:胃部创伤、血液、毒素刺激肠嗜铬细胞分泌物质P和5-羟色胺,活化迷走神经的5-HT3受体,引起恶心呕吐。胃肠手术、口腔手术、耳鼻喉科手术期间产生的血液可能通过上述途径导致PONV。此外,某些药物如阿片类止痛药和吸入性麻醉剂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
三、 PONV的危险因素
在未事先预防的情况下,约30%的患者在麻醉后会发生PONV,不同患者PONV的发生率差异很大,高风险患者中PONV的发生率可能高达80%。PONV的发生率受患者因素、麻醉方法和手术类型的影响:
患者因素:女性、年龄<50岁、有PONV或晕动病史是PONV的高风险因素,此外,不吸烟者也可能增加PONV的风险。
麻醉方法:全身麻醉比半身麻醉更容易导致PONV,吸入性麻醉剂比静脉注射麻醉剂(TIVA)更容易引起PONV,麻醉时间越长、剂量越大,PONV的发生率越高。
手术类型: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妇科手术、盆腔手术有较高的PONV发生率。
临床上已开发出多种简化的评分量表,便于使用的同时能准确预测PONV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制定预防策略。以常用的Apfel评分量表为例,该量表评估4项危险因素:女性、不吸烟、有PONV或晕动病史、术后预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每项计1分,总分为0-4分,总分越高代表PONV的风险越高,0-4分对应的PONV风险分别为10%、20%、40%、60%、80%。
四、 PONV的预防方法
对于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应采用多模式(multimodal)、少阿片类止痛药或无阿片类止痛药的策略进行疼痛控制,在减轻疼痛的同时减少阿片类止痛药引起PONV的风险。此外,调整麻醉方法也能降低PONV风险,如避免使用全身麻醉、使用丙泊酚(propofol)进行静脉注射麻醉。
预先给予止吐药是预防PONV的重要环节,应采用多模式,使用不同机制的止吐药进行预防。根据Apfel评分量表的分数,决定患者需要使用几种不同机制的止吐药:3分以上的患者应使用3种以上止吐药;1-2分的患者应使用2种以上止吐药;0分的患者可使用1-2种止吐药,甚至可以考虑不使用。
五、 止吐药物的介绍
目前止吐药物的作用机制多样,作用于不同受体的药物作用是相加的,因此使用多种机制的止吐药能更好地降低PONV的风险。以下是常见止吐药物的简介:
5-HT3拮抗剂:这类药物阻断周围和中枢途径的5-HT3受体,达到止吐效果,广泛用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INV)。第一代药物包括昂丹司琼(ondansetron)、格拉司琼(granisetron)、多拉司琼(dolasetron),在治疗剂量下的止吐效果相当,这类药物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有此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帕洛诺司琼(palonosetron)是第二代药物,与第一代相比具有独特的高受体亲和力和更长的半衰期,对于预防延迟性或出院后的恶心呕吐效果可能更好。此外,帕洛诺司琼似乎不会造成QT间期延长,在安全性方面也有所保障。
NK-1拮抗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NK-1受体达到止吐效果,也广泛应用于CINV。常见药物包括阿瑞匹坦(aprepitant)、福沙匹坦(fosaprepitant)、罗拉匹坦(rolapitant)。这类药物作用强且半衰期长,对于术后24-48小时后的止吐效果更佳。但这类药物会抑制CYP450的代谢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相关药物相互作用。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于CINV,其止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除了止吐,还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和患者对阿片类止痛药的需求。使用时应注意血糖升高的情况。
抗多巴胺药物:这类药物可阻断多巴胺受体,最初作为抗精神病药物,在手术中可用作镇静剂,也可用于止吐。常见药物有丁酰苯类的氟哌利多(droperidol)、氟哌啶醇(haloperidol)、阿米舒必利(amisulpride),使用时应注意心脏相关不良反应(包括QT间期延长)和锥体外系症状(EPS);吩噻嗪类的异丙嗪(promethazine)、普罗氯嗪(prochlorperazine)对阿片类止痛药引起的PONV特别有效,但其镇静和EPS副作用限制了临床使用;苯甲酰胺类的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多潘立酮(domperidone)在一般治疗剂量下可用于止吐,但对PONV的效果有限,应在其他止吐药物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再考虑使用。
抗胆碱药物:抗胆碱药物主要用于晕动病,常见药物是东莨菪碱的贴片制剂。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其预防PONV的效果与昂丹司琼相当。由于药物缓慢释放,因此需要在手术前数小时贴上贴片。常见副作用包括口干、视力模糊,另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
抗组胺药物:除了上述提及的抗胆碱药物,抗组胺药物也可用于治疗晕动病,常见药物为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美克洛嗪(dimenhydrinate)。常见副作用包括口干、尿潴留、视力模糊,其镇静副作用也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
在预先给予止吐药物后,如果手术后仍发生PONV,应给予救援治疗(rescue therapy)。救援治疗的药物应避免与已使用的止吐药物同属一类,除非药效已经消失或先前使用的剂量不足。前述的药物分类中,5-HT3拮抗剂作为救援治疗的效果最佳,且不会产生镇静副作用,因此有些医生在术前不会预先使用5-HT3拮抗剂,将其保留给术后救援治疗使用。
六、 总结
PONV的表现症状与一般常见的恶心呕吐并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机制和风险因素,导致了不同的用药考量。虽然近十年来没有新的止吐药物上市,但仍有新的临床试验陆续发表结果,临床执业的医务人员应持续精进专业知识,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让患者获得最好的临床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