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欺诈的定义及其法律后果
医疗欺诈的定义及其法律后果
医疗欺诈是指在医疗服务中通过伪造信息或隐瞒真相,诱导患者接受服务并造成严重权益损害的行为。对此,可向卫生部门投诉。如构成诈骗犯罪,将触犯刑法,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以欺骗手段获取较大财产,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诈骗罪的量刑依据涉案金额递增,最低罚款三千元可获三年以下徒刑,最高可能面临终身监禁及高额罚金。
医疗欺诈的定义是什么
医疗欺诈这一现象描述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资料制造假象与真相隐藏的恶劣行为,这种行为利用虚构事实或隐藏真心实意的手法,误导患者做出判断而接纳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而导致患者的人身权益和财务资源遭受严重侵害。
对于这一问题,您可以尝试向当地卫生部门进行投诉。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涉及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规定,涉及到诈骗犯罪,则可能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包括接收诈骗罪下的法律处罚。
关于诈骗罪,它是一种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通过虚假陈述或者瞒过真实情况,来获取数额较大的公有或私有财产的违法行为。
诈骗罪涉及的司法要素如下:
- 首先,诈骗罪侵害的客体层面是公有、私有财物的所有权;
- 其次,从客观角度上看,诈骗罪通常实现在运用欺骗手段达成获取数额较大的公有或私有财产的效果;
- 再者,主体元素限制在一般主体内,所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诈骗罪的主体;
- 最后,诈骗罪在主观意识上多为蓄谋已久、直接故意,并伴有剥夺他人公有、私有财产的意图。
至于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涉案金额达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者,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拘役的惩罚,同时可能被课处罚金;
- 如果涉案金额超过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附加罚金;
- 至于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五十万元的,则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终身监禁,同时收取罚金或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医疗欺诈的后果有哪些
在医疗行业中,涉嫌欺诈行为会对当事人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若医疗机构或其从业医生存在恶意欺诈行为,并由此给患者造成了实质性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那么他们必须对此负有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 其次,一旦医疗欺诈的严重性达到刑法所规定的程度,相关责任人将面临从罚款至监禁等一系列法律制裁。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