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小课04期:眼睑的解剖结构
大眼小课04期:眼睑的解剖结构
眼睑是人体最薄的皮肤,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将从皮肤、皮下结缔组织、眼轮匝肌、眶隔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眼睑的解剖结构,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意义。
眼睑
Eyelids
眼睑分为上眼睑和下眼睑,两者之间暴露的眼表区域即为睑裂。通常情况下,成人的睑裂长约27-30mm、宽约8-11mm。上睑较下睑具有更强的活动性,睁眼时可由上睑提肌上抬15mm左右,联合Müller肌可再抬高1-2mm,若再利用眉弓处的额肌,睑裂可再加宽2mm。
▲外眼解剖标志
虽然眼睑的表面积不大,但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将眼睑从前至后分为不同的部分有助于理解其解剖结构。这些部分包括以下结构:
●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
●眼轮匝肌
●眶隔
●眶隔脂肪
●收缩肌
(上睑提肌、Müller肌、下睑板肌、睑筋膜)
●睑板
●球结膜
▲眼睑解剖结构示意图
眼睑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
**
眼睑皮肤是人体最薄的皮肤,包括汗毛、皮脂腺和汗腺。上眼睑皱褶靠近睑板的上缘,此处也是上睑提肌的第一个止点。但是在许多亚洲人种上,此处几乎很少有上睑提肌的止点,故眼睑皱褶很小或不存在。
眼睑的皮下结缔组织很疏松,不存在脂肪组织。所以血液和其它体液很容易聚集在皮肤子下造成显著的眼睑水肿。
▲上眼睑褶皱的种族差异
(左:有上睑提肌止点形成的上睑褶皱;右:无上睑提肌止点形成的上睑褶皱)
睑缘可见几处重要的组织标志。首先是泪小管的开口—泪小点。下泪小点位于类乳头顶部的内侧,而上泪小点位置较下泪小点更靠内侧,通常由于眼睑的轻度内旋被隐藏,只有在眼睑外翻后可见。
其次是灰线(沿整个睑缘走行),灰线在组织学上对应的是眼轮匝肌最浅表的部分和眼睑的无血管平面**。灰线前房生长睫毛,而灰线后方是睑板腺开口。睫毛通常位于睑缘的前真皮缘呈2-3排不规则排列,上睑睫毛通常较下睑睫毛更长。
最后是腺体,Zeis腺是与睫毛相关的脂质分泌腺,而Moll腺是皮肤的汗腺。
▲眼睑组织结构
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在睑裂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分为眼眶和眼睑两部分,眼睑部又分为眶隔前和睑板前。眼轮匝肌由第7对脑神经(面神经)支配。
眶部的眼轮匝肌以一种较为复杂的方式插入内眦韧带、部分眶缘和皱眉肌。作为括约肌,眶部眼轮匝肌仅在自主闭眼时发挥作用。
眼睑部眼轮匝肌在自主和非自主的自发性和反射性眨眼中均发挥作用。其眶隔前和睑板前两部分沿上睑沟结合。睑板前眼轮匝肌紧紧的固定在睑板上,部分附着在泪前嵴和泪后嵴上,这一部分与泪道系统密切相关。眼轮匝肌纤维延伸至睑缘,并在此处留有一小束横纹肌纤维,称为灰线。
▲眼轮匝肌解剖示意图
▲眼轮匝肌与泪道系统关系图
眶隔
眶隔是一层很薄的围绕眼眶的结缔组织,是眶顶和眶底骨膜的延伸。它能很牢固的与眼眶上缘的骨膜连接附着,穿过滑车的前内侧沿眶内缘和上颌骨额突的边缘走行,到达眼眶下缘。在中央部,眶隔附着在上下眼睑的腱膜上。
眶隔能够有效的阻止前后方的炎症、水肿、血液相互扩线。临床上常见的示例有隔前蜂窝织炎、眶蜂窝织炎、球后出血等。
▲眶隔解剖示意图
眼眶脂肪
脂肪垫位于眶隔后及腱膜前,眶上隔后方具有2个脂肪垫,眶下隔后方具有3个脂肪垫。
▲眼眶脂肪解剖示意图
临床联系
在眶周撕裂伤的患者上,若可见眼眶脂肪则提示眶隔已受到损伤。
上睑收缩肌
**
上睑收缩肌包括提上睑肌和Müller肌。
■ 提上睑肌
提上睑肌起于蝶骨小翼,向前走行时覆盖于上直肌之上。肌束长约40mm,由第3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其收缩时可上提上眼睑15mm。
提上睑肌周围的结缔组织在其前方聚集形成Whitnall韧带,以对上眼睑和周围的组织提供支持**。在此处,提上睑肌向前过渡为腱膜、向后连接Müller肌。Whitnall韧带也是提上睑肌由前后方向走行转为上下方向走行腱膜的地方。
提上睑肌筋膜,即提上睑肌肌腱,长约14-20mm并附着于眼睑和周围眼眶上。向前,其穿过眼轮匝肌并插入皮下形成上睑褶皱;向后止于睑板并且形成极其牢固的附着,位置大约在睑缘上方3mm处。提上睑肌筋膜还止于上斜肌的滑车和覆盖眶上裂的纤维组织。筋膜的外侧角止于眶外侧结节并将泪腺分为眶叶和睑叶两部分,而内侧脚止于泪后嵴。
▲提上睑肌解剖示意图
■ Müller肌
Müller肌起源于提上睑肌内表面并受到交感神经系统控制,收缩时能抬高上眼睑1-2mm。Müller肌附着于上睑板的上缘及上穹隆结膜。
▲Müller肌解剖示意图
下睑收缩肌
**
下眼睑的收缩肌是睑筋膜囊和下睑板肌,其中睑筋膜囊的作用于上睑提肌筋膜相似。下睑板肌起于下直肌睑筋膜囊头部,就像Müller肌它也是平滑肌并附着在下睑板的下缘。
在下眼睑与Whitnall韧带功能相似的是Lockwood韧带,它由下直肌腱鞘、下睑板肌以及内外直肌的抑制韧带融合而来。这一韧带为眼球和前下方眼眶提供支撑**。
▲眼睑筋膜韧带示意图
临床联系
Lockwood韧带是由包括下直肌腱鞘等多条韧带融合而来,因此在行下直肌相关手术时需格外注意,避免对睑裂闭合造成不必要的改变。
睑板
睑板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而不是软骨。它们通过内眦和外眦韧带附着固定于眶缘上。上睑板和下睑板具有相似的宽度(29mm)和厚度(1mm),但高度不同,上睑板高约11mm下睑板高约4mm。
睑板腺是一种改良过的全分泌皮脂腺,在睑板内垂直平行排列。通过红外线成像可以观察到眼睑内睑板腺的分布和数量。睑板腺开口于睑缘,上睑通常可见30-40个睑板腺开口,下睑较少为20-30个。睑板腺分泌出的脂质存于睑缘并随每次眨眼分布于泪膜上。睑板腺分泌功能和脂质成分的改变与干眼症密切相关,同时随年龄增长会出现睑板腺数量减少和质谱的改变。
▲睑板腺示意图
▲正常睑板腺红外线成像图
结膜
结膜由睑结膜、穹窿部结膜和球结膜三部分组成。睑结膜是一层透明的血管化膜,由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于眼睑内表面。其后与穹窿部结膜相连,然后并于球结膜,球结膜在角膜缘处终止。
▲结膜照片
Li:角膜缘,BC:球结膜,Ca:泪阜,FC:穹窿部结膜,PC:睑结膜,LP:泪小点,MC:睑缘
眼睑的血供
眼睑的血供源于面部血供,而面部血供起源于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因此,眼睑的动脉代表着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吻合。这一吻合形成两个血管弓。睑缘血管弓位于睑缘游离月3mm处(睫毛毛囊上方),既可以存在于睑板与眼轮匝肌之间,也可在睑板内。睑周血管弓位于上眼睑上缘Müller肌前。
眼睑的静脉引流系统分为两部分:睑板前(引流至颈内外静脉)、睑板后(引流至海绵窦)。因此,眼睑的静脉系统将颜面部与海绵窦相连,为炎症的扩散提供了路径。
▲眼睑血供示意图
眼睑淋巴管
淋巴系统存在于眼睑和结膜内,而在眼眶内均无淋巴管和淋巴结。眼睑淋巴管与静脉伴行,并有两组引流系统:内测组(引流至颌下淋巴结)、外侧组(引流至耳前浅淋巴结)。
▲眼睑淋巴系统
Pre:耳前浅淋巴结,Sm:颌下淋巴结
临床联系
临床上,这两处淋巴结的肿大是几种外眼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标志,如腺病毒性球结膜炎、猫抓病引起的帕诺里眼淋巴结综合征。
小课练习
关于上睑提肌描述正确的是?
A. 从眶上壁和眼球之间前行
B. 经睑板上缘进入眼睑
C. 终止于上睑皮肤和睑板下部
D. 部分肌筋膜的深面和上直肌鞘膜融合,止于结膜上穹窿部
E. 以上全对
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是?
A. 滑车神经
B. 面神经
C. 动眼神经
D. 展神经
E. 三叉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