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大堤镌刻千年治水史 荆江大堤生态承载力的生动见证
千米大堤镌刻千年治水史 荆江大堤生态承载力的生动见证
荆江大堤不仅是长江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湖北千余年治水历史的见证。从沙土之堤到"钢铁之身",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到"万里长江美在荆江",荆江大堤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万寿宝塔:见证大堤长高7米多
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位于荆州长江大桥下的万寿园内,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这座八面七层的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宝塔,高40.76米,不仅是荆州一处重要的古建筑,也是湖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长江大桥旁的万寿宝塔,因塔身陷于堤面以下7.29米吸引众多游客的好奇。(通讯员 胡锦桥摄)
与其他古塔不同的是,万寿宝塔因塔身陷于堤面以下7.29米,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地下宝塔"。这一独特现象见证了荆江大堤的演变历程。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直属分局副局长查武强介绍,宝塔深陷堤面以下,是由于荆江河段河床抬升,历朝历代大堤也随之不断人为加高加固所致。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镌刻肩挑背扛的治水史诗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航拍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矗立在荆江大堤上,乳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1952年,国家决定修建荆江分洪工程,除调集10万解放军外,还动员20万民工共同参与工程建设。辛志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她创造出"鹞子翻身碎石法",被誉为"荆江铁女"。整个工程只用了75天就胜利竣工,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九八抗洪纪念碑:军民同心铸就时代脊梁
九八防洪纪念碑
1998年夏,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袭击长江流域,荆江大堤成为长江抗洪主战场。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搏斗中,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纪委书记马爱军回忆道:"部队官兵站在水里围成'人墙'抢险,险情控制后,战士们累得在堤上和衣而眠。"
为纪念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湖北省水利厅和荆州市协商修建了"九八抗洪纪念碑"。纪念碑平台高程45.22米,寓意1998年长江沙市站曾遭遇的45.22米全流域型大洪水。
洋码头:从水患到水景
洋码头
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2013年后,国家投入18亿元实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重点解决堤身堤基防渗问题,综合防御洪水能力达到千年一遇。
水患消除后,荆州市全力整治长江岸线,将洋码头打造成滨江公园和文创园。洋码头文创园春节期间举办世界珍稀动物标本展,市民还可在码头坐直升机,俯瞰全城江景。荆州市将洋码头打造成文创园,引进奥特莱斯主题公园、名品高化集合店、耐克和阿迪达斯超级工厂店等,构建集购物、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一站式全业态新型城市微度假生活中心。
短短千米荆江大堤,见证了湖北治水千余年,也见证了从美丽江河到美丽城市的转变,见证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成为荆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历史见证。
本文原文来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