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明的首辅:出场条件最好,但是不懂权谋的张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明的首辅:出场条件最好,但是不懂权谋的张璁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31OKMTN05564USA.html

张璁,字秉用,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正德十六年五月二甲进士(此时明武宗已驾崩,嘉靖登基称帝),被授观政(礼部)。可以说张璁是大器晚成,因为此时他已四十七岁。

不过命运飘忽不定,将知天命的张璁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人生际遇 -大礼议。不少人也以此认为张璁是个迎合皇帝、投机争宠的小人。姑且不论张璁是不是投机争宠,我们先来看看张璁是不是个小人。

"大礼议"一边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廷官员们,一边是皇帝朱厚熜,看上去又是君臣争权的戏码。但是不要忘了,此时嘉靖只有14岁,而且藩王入京的他在京师和朝廷没有班底,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或者说杨廷和如同当年的霍光,而嘉靖则类似被霍光从民间找回的刘病已(汉宣帝,登基后改名为刘询)。朝野内外就没人认为嘉靖能斗赢杨廷和,即便是有少数官员明白杨廷和无理,但慑于他的权势也不敢站出来发声。

这种情况下站出来力挺少年天子认父的张璁在同僚眼里并不像趋炎附势的小人;反而更像个初涉官场不懂权谋,看不清时务的"愣头青"。

注:大礼议的起因是杨廷和为首的文官们要求世宗将自己过继给孝宗为子,转认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叔。嘉靖要求追封自己生父的谕令被杨廷和多次直接驳回,皇帝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傀儡。

张璁上《大礼疏》为嘉靖申辩,在被杨廷和公开斥责"书生焉知国体"的情况下,又上《大礼或问》。这两道奏疏扭转了朝堂舆论,让朝堂官员们开始站向嘉靖那一边。原因非常简单,张璁说得有道理而且很难反驳。当时的名臣杨一清在看了《大礼或问》之后的评价是:"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虽然张璁随后就遭到杨廷和的报复,被贬到南京任职。但是他也收获了少年天子的友谊,对于嘉靖而言这个人是在那个最黑暗的时刻唯一向他伸出援手,并且拯救了他的人。

因此不同于朝堂里的其他人,嘉靖对张璁怀有一种最朴素的情感 - 友情。嘉靖一直视张璁为友,而不像看待其他大臣那样,视他们为工具。

嘉靖在朝堂站稳脚跟并赶走杨廷和后,就从南京召回了张璁并开始委以重任。而张璁也不是个只会死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想利用自己的权势做与天下为敌的事情 -改革。

张璁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宦官,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的镇守、外派宦官进行清查。一旦发现贪污舞弊、以权营私,就立刻处理,不过张璁的目的和手段跟别人还不一样。

发现一个违法宦官并不算完,他会以他为点开始上下牵连。简单来说就是发现一个人,他就要清理掉一群宦官。张璁的真实目的是大规模的裁撤宦官队伍,因为在他眼里这些宦官不论是否违法都对皇朝有害无益。

虽然方法异常的简单粗暴,但是好在嘉靖也是明朝诸皇帝中最不喜欢宦官的,而文官集团也天生地排斥宦官,所以这项工作张璁进行的比较顺利。

接着张璁开始着手处理已经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明朝兼并土地最严重的三元凶是皇庄、王府和勋贵。实际上嘉靖继位之初就想革除这方面的弊陋,但是因为大礼议斗争,以及阻力重重,没什么大的进展。

张璁接手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理,仅在京畿地区他就清查庄田528处,收回了57000余倾土地,分发给无田的平民,并对相关的勋贵大臣参劾定罪。这在相当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朝统治地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武宗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导致的内部流民起义不断,刘六刘七起义更是席卷了半个皇朝。

张璁同时也将目光对着了皇朝的官吏们 -反腐倡廉、裁撤冗官。

张璁首先就拿同为议礼派的重要盟友杨一清开刀。有人觉得张璁攻击杨一清是为了获取内阁首辅之位,实际上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杨一清虽然是首辅,但是当时首辅更像是一种名义上的尊称,而不是后来那样的内阁首领,更重要的是嘉靖朝初期的内阁权势也不如之后大。嘉靖九年内阁才被正式拔高到六部之上,并且将内阁的票拟权归于首辅,此时杨一清早已致仕病故了。实际上是张璁将内阁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璁整治杨一清的主要原因是,杨一清并不怎么认同张璁改革的方式,觉得他的手段太粗暴(后文详说)。另外杨一清自己确实不干净,收受财贿。

注:明代不少官员常以"挥笔泼墨"的由头收取他人高额润笔费、礼金,实际就是贿赂。杨一清就是被张璁抓住了这个把柄。

同时张璁在任用官吏方面,主张将"廉能爱民者"放在首位考虑,而不是过去的用科举功名和资历来排序。

对于贪腐者,张璁是一点情面也不留。吏部侍郎徐缙被弹劾纳贿,徐投书行贿于张璁,张璁直接将他的书信公之于众,此事使朝野大受震动。

我们可以看出,张璁是在向整个皇朝全体既得利益者宣战,其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张璁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改革不是为了"利",他居朝十载,不纳一贿,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他也不是为了"权",他劝嘉靖取消内阁票拟权并废除吏部、科道会推官员的制度。

注:会推指朝廷需要任命重要官职时由朝堂官员们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候选人,然后交由皇帝确认(皇帝如果不同意则重新投票)。这是朝堂文官牵制皇权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很难被人理解,包括视他为朋友的皇帝。

而且因为理想主义,张璁也不懂朝堂权谋,不知道适当的妥协以便团结更多的力量;或者说他不屑于去拉帮结派扩大势力。反而摆出的是一幅"道不同,不相与谋"的面孔,不光是敢挡他路的人,连提出不同意见的人,他也会用一切办法直接去扫除。

《明史》对张璁的评价是很中肯的。张璁对付反对派使用的方法确实非常的简单粗暴,有把柄的直接定罪,没把柄的就给他们扣上忌恨"大礼议"而攻击报复的帽子,进而要求嘉靖支持他。

改革本身就是个非常得罪人的事情,加上张璁这种谁反对、挡道就整治谁的方式,让他迅速成为了一个"孤臣",受到朝野内外广泛的攻击和弹劾。

频繁地为他解围,也让嘉靖开始厌烦和为难。毕竟他是皇帝,他还需要考虑整个皇朝的平衡。而且张璁很多时候并不提前与嘉靖商议或者请示,这更让嘉靖开始觉得张璁成为了一个麻烦制造者。

由于过于理想主义,张璁在意见不一致时,即便对方是皇帝他也反对。

嘉靖在大礼议获胜后一度有些痴迷于礼仪,他研究了一段时间礼仪后觉得明朝将天地合并祭祀并用两帝配位的方式不对,应该分开单独祭祀。因此他找张璁商议,希望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然后他来批复并修正祭祀规则。

但是嘉靖的想法在精通周礼的张璁看来是错误的,于是他果断地拒绝了嘉靖的要求。被自己的好战友拒绝,让嘉靖又羞又恼。这个机会被同样精通礼仪的夏言抓住,于是支持嘉靖的夏言得以上位。

上位后的夏言开始反对张璁为政的一些举措,这自然就激怒了张璁,他开始了对夏言的攻击。但在嘉靖看来这是在表达对"天地分祀"的不满,所以他自然也有了自己的偏向(这是张璁第二次致仕的重要原因)。

嫌隙一旦产生就很难弥合。张璁为达目的不惜擅权、不惜斥人、整人,虽然他是为了实现心中理想,但在嘉靖看来放任张璁不管会给朝堂带来更大的麻烦,必须适当地给予敲打和抑制。

不过君臣之间难得的友情,又让嘉靖始终对张璁保有信任,因此也不愿意彻底舍弃他。这也是张璁几次致仕却又很快被嘉靖召回并复起的原因,这种经历在明朝内阁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嘉靖十四年春,张璁因病屡请致仕,嘉靖不批准,并亲自为他制药饵。后因病情急剧加重(值班时晕死过去),嘉靖不得已才同意他致仕回家调养。养病期间嘉靖多次派人探望,并下旨要求他身体好转即回京复任。

但是张璁的身体让他没有机会再重返朝堂,嘉靖十八年二月六日,张璁病殁于温州。嘉靖获悉后伤悼不已,赐祭葬有加,赠太师,谥文忠。

张璁有能力、有干劲、有理想,最重要他还有皇帝的支持。但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改革也只能说打下了一些基础(嘉靖新政),这其中固然有改革本就艰难的原因,但他方式手段的粗暴导致没什么盟友和多次致仕的断续也是重要原因。

只能说张璁不懂权谋手段,没有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浪费了大好条件,不然他可能会取得不亚于张居正的成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