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天墩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秘5000年前江南文明
无锡天墩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秘5000年前江南文明
2023年,江苏无锡天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为研究江南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此次发掘不仅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地层,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展现了新石器时期江苏先民的生活图景。
马家浜文化:江南文明的曙光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距今约7000-5000年。其遗址最早在浙江嘉兴发现,后在江苏多地也有重要发现。马家浜文化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为特征,展现了江南地区早期文明的面貌。
天墩遗址:5000年前的生活图景
天墩遗址位于无锡市惠山区钱桥街道苏庙社区,发掘面积为4600平方米,文化遗存丰富,跨越了3000多年。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台墩状遗址,2022年考古前置工作中新发现。根据前期走访调查得知原墩体有六七米高,因早期破坏,现仅残存近5000平方米,且高出地面的墩体均遭破坏。
2023年5月起,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目前发掘至崧泽文化晚期地层,发现遗迹共计601处,出土遗物共计914件(套)。墓葬306座,其中崧泽墓葬13座、良渚墓葬27座,出土遗物类别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琉璃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等。
创新考古:实验室里的文明探索
此次考古活动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实验室考古的方式。考古人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两座马家浜文化墓葬进行实验室考古探源。通过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协作,对出土的人骨、牙齿、土壤样本等进行科学分析,提取古DNA信息,研究先民的基因特征。同时,对陶器、石器的制作工艺进行分析,探索当时的生产技术。
公众参与:让考古走进大众视野
为了普及考古知识,此次考古活动还开展了公众考古实践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让公众直观了解考古发掘过程,感受史前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的公众考古模式,不仅拉近了考古与大众的距离,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无锡天墩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马家浜文化的认识,也为研究江南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实验室考古和公众考古实践教育的结合,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7000年前的江南文明,感受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