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装修完的新家闻不见味儿,就是没甲醛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装修完的新家闻不见味儿,就是没甲醛了?

引用
科普中国网
1.
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7290897377735294976

装修新房后,很多人都会关注甲醛问题。有人认为,如果闻不到刺激性气味,就代表甲醛已经散尽。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本文将从化学性质、气味来源、检测方法和去除方案等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一说法的科学性。

新装修房子里难闻的味道都是甲醛吗?

与传统认知不同,从化学性质上讲,甲醛实际上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低浓度下几乎无法察觉。只有当甲醛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与空气中的水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明显刺激性气味的醛酮等有机化合物。

高浓度的甲醛对人体的黏膜组织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呼吸系统损害,表现为眼睛红肿、流泪、嗓子疼、咳嗽等症状,还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这也是人们谈"醛"色变的主要原因。

但新装修房子里的难闻刺激性气味并不完全来自甲醛。一般来说,这些气味更多地来自以下物质:

  • 苯、甲苯、二甲苯等苯系物:主要来源于合成纤维、油漆及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各种溶剂型塑胶剂、防水材料等。
  • 氨气:主要来源于建筑主体混凝土中的抗冻添加剂。
  • 氡气:一种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通常来源于砖沙、水泥等。
  • 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涂料,特别是其中常用的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等芳香类有机物、甲乙酮等酮类有机物等。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甲醛味",实际上是这些有害气体的混合气味,包括油漆味、汽油味和厕所味等。这些有害气体不仅对呼吸道和粘膜有损伤,还可能产生神经毒性作用,部分物质甚至有促癌风险。

新房里没味儿就没甲醛了?

由于甲醛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没味儿"通常只意味着刺激性气味的污染气体浓度降低了,并不代表房子里就没有甲醛。而且,人的嗅觉阈值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对有害物质的异味不敏感。

甲醛虽然属于易挥发物质,但一些人造板材、胶黏剂的透气性不高,会产生较长的释放周期。在夏季或有供暖的北方冬季等条件下,温度升高会加快污染物质的释放;在扩散条件较好、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污染物挥发速度较慢,更难通过气味判断建筑材料中的污染物是否挥发干净。

近年来,有人通过使用甲醛探测器来识别屋内甲醛浓度,但这种方法并不完全可靠。家用甲醛检测仪通常利用半导体或电化学传感芯片与空气中的甲醛等污染物反应产生电信号,再根据信号大小折算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然而,使用这类仪器进行测量时,空气的流速、湿度、温度以及环境中的其他气体都会对数据产生影响。

因此,如果需要进行甲醛检测,靠闻气味或使用家用检测仪都不太可靠。如果入住前需要检测,建议联系正规检测机构。

如何科学去除新房里的污染源?

为了去除房子里的污染源,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竹炭包、绿萝、柚子皮、绿茶和醋等。但事实上,这些方法的效果有限。柚子皮和绿植纯属以讹传讹,活性炭虽然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但在达到饱和状态或温度升高后,污染物会二次释放。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开窗通风。开窗通风可以通过快速的气流运动将室内的空气置换出去,有效减少单位空间里的污染物浓度。研究表明,刚装修完的房屋应保证5~6个月的通风时间,对于老人、孩子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新居最好通风一年再入住。

开窗幅度最好达到10厘米以上,并保证一次至少半小时的通风时间。对于非南北通透的房子,可以打开相距最远的两扇窗户,用风扇对准下风口的窗户向外吹风,以促进空气流通。对于空气不流通的死角,也可以同步安排风扇。

新房通风建议在软装硬装全部完成,并置办家具后进行。通风时,橱柜、抽屉也要打开,因为高温可以加速污染物挥发,室温最好高于30℃。夏季是污染物释放量最高的季节,也是比较好的"散味儿"季节。

甲醛易溶于水,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通风之余多开加湿器,同时用水清洗新置办的织物,如窗帘、布艺沙发罩等,以减少房屋内甲醛的挥发量。

对于苯系物而言,其味道明显,挥发周期较短,一般通风半年左右就可以挥发掉。TVOC对人的影响相对有限,但也可以通过通风来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房子配备有新风系统,但在新房"散味儿"的问题上,新风系统因为空气置换速度问题,可以打辅助,但不能完全代替开窗通风。而且,切记要在入住之前换掉新风系统的滤芯。

小结

包括甲醛在内的化学类谣言一向是谣言重灾区,辨别这类谣言一是要关注权威信息源,二是要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实际用途,避免被夸大或歪曲的谣言误导。三是要警惕谣言的常见伎俩,比如一些谣言会夸大化学物质的功效,例如声称某物质可以"除甲醛"、"分解甲醛"等。实际上,这些说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还有一些谣言会利用化学专业词汇进行包装,甚至引用"专家"观点,增加迷惑性。

本文原文来自科学辟谣平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