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为媒,领略鄂伦春族独特民俗风情
以“旅”为媒,领略鄂伦春族独特民俗风情
鄂伦春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他们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以狩猎为生,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将带您走进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民俗园区,领略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魅力。
“狂欢之后,梦里都在围着篝火跳舞!”
“能近距离接触到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是不虚此行。”
“在‘尔滨’旅游时认识了鄂伦春族,这次的实地打卡更是让我心满意足!”
……
近日,记者与众多游客来到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民俗园区这个国家3A级景区,共同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领略鄂伦春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银纳在鄂伦春语中有着“美丽富饶”的含义,走进白银纳乡鄂伦春民俗园区,看到的是古朴的斜仁柱(鄂伦春族传统民居)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氛围宁静而祥和;听到的是阵阵鹿哨声,让人闻之仿佛漫步于林间小径;嗅到的是吉雅希民族文化广场上篝火燃起传出的阵阵烟熏味……在热烈的气氛中,各地游客与鄂伦春族同胞手挽着手、心连着心,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近距离感受鄂伦春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鄂伦春服饰极具特色,族人均着宽肥大袍,精心加工的狍皮袄美观、结实、柔软、轻便……”来到园区内的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展馆,独特的鄂伦春服饰、用白桦树皮制作成的桦皮篓等极具民族特色的物品令人目不暇接,在鄂伦春族同胞的讲解声中,悠久灿烂的鄂伦春族文化完整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个民俗园区拥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鄂伦春族赞达仁”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赢得了广泛赞誉。“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族斜仁柱”等省级非遗项目也各具特色,彰显了鄂伦春族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白银纳乡白银纳村成立了鄂伦春民间艺术团。这支艺术团队是鄂伦春民族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也是抢救和挖掘古老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哲黑哲”“加嘿加”“达乎达乎”……艺术团演出现场,节奏呼号声不绝于耳,观众们被艺术团成员们的精彩表演深深触动。来自上海的观众张至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鄂伦春族的传统艺术表演,真的非常震撼。他们的服饰、歌舞和表演都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美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团精心编排的群舞《斗熊》、歌曲《美丽白银纳》等精彩节目,不仅展示了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歌舞和狩猎文化,还融入了现代元素,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深入挖掘和整理鄂伦春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始终坚持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持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让各族人民了解和喜爱鄂伦春族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白银纳乡党委书记关健向记者介绍道。
白银纳乡鄂伦春民俗园区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呼玛文化旅游新亮点。在这处特别的夏季清凉地,文旅融合,民族团结,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交响乐正曲声悠扬、精彩上演……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