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哭泣”!长达2米的巨型鳡鱼捕食,十年禁渔养虎为患?
长江的“哭泣”!长达2米的巨型鳡鱼捕食,十年禁渔养虎为患?
鳡鱼,头有两个篮球那么大,身体长的可以拍死一个人类婴儿。其恐怖程度堪比喀纳斯水怪。
然而人家水怪只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鳡鱼闯出来的祸可以说,它一出现,渔民们一年都白干。
并且这个“水中老虎”“凶猛鱼王”可是新闻里的常客,让国家见它愁,不见它也愁。
“其实也不是坏事”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生存着各种珍稀濒危鱼类。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水坝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著名的三峡大坝建成后,其切断了长江中下游间数千公里的鱼类洄游通道,直接影响到了江鲤、白鲟等大型洄游鱼的生存。
并且修建的巨大水库也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生存环境,为一些鱼类如鳡鱼创造了繁殖的优势条件。据报道在三峡水库下游地区,鳡鱼数量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成为了当地的优势鱼类。
面对这一局面公众和专家们表达了担忧:鳡鱼的大量繁殖是否会影响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根据专家在研究后指出,这种鱼类数量的短期变动不会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造成破坏。
因为长江生态系统本身非常复杂,其包含着各种鱼类、两栖动物、藻类等生物。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和竞争关系网,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即使某一种鱼类出现大量繁殖,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引发食物链中的竞争和选择。当鳡鱼数量达到峰值后,它们之间及与其他鱼类的竞争会不可避免地增加,部分鳡鱼无法在竞争中存活。
同时以鳡鱼为食的天敌也会增加,使鳡鱼数量得到自然调控,而鱼类比例会回归平衡状态。这种变化需要一个过程,但不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破坏。
让大家携起手来,不断完善各项举措,共同守护这条生命线,为子孙后代留住这一自然赐予的绿水青山。
鳡鱼数量的增多其实是举措初见成效的结果反馈,而为了生态的平衡,咱们国家还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政策。
“禁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面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政府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最引人瞩目的是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这项重大举措旨在恢复长江渔业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这项政策覆盖长江流域内所有天然水域,禁止所有渔业捕捞活动达十年之久。这样长达一个 周期的时间,将为许多濒危鱼类提供恢复种群数量的机会。
就像白旗鱼、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它们的自然繁殖周期都在十年以上。仅凭人工繁殖很难达到种群恢复的效果,只有在天然环境下繁殖生长,才能真正恢复它们的种群数量。
十年来,禁渔政策促进了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一些珍稀水生生物重新出现,非法捕捞现象也明显减少。
禁渔范围涵盖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通江湖泊,覆盖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这次禁渔可谓史无前例,造福了数以百万计的渔民。
禁渔期间,除科研、监测等特殊需求外,任何渔业活动一律禁止。
违规者将面临严厉处罚。为确保禁渔顺利实施,各级政府成立了联合执法队伍,24小时巡逻长江,建立了严密的监控网络。
经过十年的奉献,长江渔业资源明显改善。根据统计其鱼类品种从禁渔前的168种增加到193种,数量也有了明显回升。濒危的长江江豚数量增长了20%以上,达到1249头。
还有许多稀有鱼类重新出现,如多年未见的鲟鱼等。水质也得到了改善,不再出现大面积的水华。这些成果令人欣慰。
当然政策的实施也考虑到了渔民的生计问题。渔民通过政府的帮助,取得了其他工作岗位或者进行了产业转型,以弥补禁渔造成的收入损失。
一些渔民还转变为了守护江河的“护江员”。只有兼顾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这样的政策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但咱们也要警惕过度保护导致的生态问题。如果鱼类数量过多,会因抢夺食物、溶解氧等资源而导致生态失衡。
而这样禁渔的初衷也就落空了。所以必须在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寻求平衡。可以试点开放个别流域或短期捕鱼,让渔民也分享禁渔红利。但开放的范围和时间必须严格控制,不能无序开放。
这次长江十年禁渔,对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合理的渔业开发,使禁渔政策真正造福百姓。
咱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长江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长期改善。
长江的生态改善,其实已经表现在了很多方面,但人们却误会了这个信息。
“鳡鱼大爆炸”
近日一段长江大堤内鳡鱼捕食其他小鱼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其中数条鳡鱼体型巨大,甚至达到两米长。这无疑震惊了公众,也引发了对长江生态环境的担忧。
鳡鱼属肉食性鱼类,以其他小鱼为食。它们天生体型就较大,成年后可达到1到2米。在人为过度捕捞的背景下,鳡鱼种群数量稀少,很少能见到巨型个体。
这次视频中鳡鱼数量众多、个头巨大,一方面是多年禁渔政策成效显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食物链结构的变化。
事实上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食草鱼种增多,必然导致食肉鱼种数量上升以达平衡。
咱们不应将鳡鱼视为“害鱼”,它们同样是生态链不可或缺的一环。过度担心巨型鳡鱼对其他鱼类形成威胁,会导致人为打破生态平衡。
作为顶级掠食者,鳡鱼能促进种群结构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大家不应轻易破坏这可贵的平衡。
长江生态环境经历了艰难的恢复过程,如今鳡鱼种群的壮大正呈现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态势。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局观和科学态度。过度担心局部问题,可能导致人为破坏系统平衡。
大家应该相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维护本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少地人为干预。只要给予时间和空间,大自然终会恢复生机,重塑和谐美好。
这次长江大堤内鳡鱼数量激增的现象,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效。
多年来为响应保护长江母亲河的号召,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禁渔、围堰养殖、放流增殖等一系列措施,保护了长江中的珍稀鱼类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越来越多的民众树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主动参与到保护长江母亲河的行动中来。可以说这次鳡鱼数量的增加,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当然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要继续加强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排污管控和执法力度,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同时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培养全民环保意识。并且增加财政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只有系统性地推进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化解长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让母亲河早日恢复生机。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参与、久久为功。让咱们一起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相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尊重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为长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笔者认为
长江禁渔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保护鱼类资源的目的。但禁渔政策能否持续、效果能否长久,以及对渔民生计的影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观察和讨论。
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