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身份界定新变化:放宽社保要求,但岗位数量并未增加
应届生身份界定新变化:放宽社保要求,但岗位数量并未增加
应届生身份的界定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从2020年到2024年,很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都围绕这个身份展开。而今,多地放宽了社保标准,只要毕业3年内,体制内就可认定为应届生。这一政策调整究竟会对求职者带来哪些影响?
最近,应届生的身份界定又发生了变化。2020年,政府出台政策规定,应届生身份的界定标准是毕业两年内未缴纳社保的毕业生。这一概念被称为“择业期应届生”。具体来说,是指已经拿到毕业证,且在规定择业期内(国家规定为2年,部分地区延长至3年)未签订劳动合同、无社保缴纳记录,同时户口、档案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人才市场的毕业生。
这一政策出台后,很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都围绕应届生身份展开。保留应届生身份的建议和因失去应届生身份而感到焦虑的帖子在网络上非常火爆。甚至有人因为发布“没有应届生身份也死不了”的视频而遭到大量批评,认为这是不理解年轻人的处境。
2024年以来,贵州、上海等地人社部门宣布调整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政策的关键点集中在应届毕业生资格的时间限制和是否工作并缴纳社保两个方面。例如,上海市事业单位、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在沪央企在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或开展校园招聘时,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开放。湖南省则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
这些政策调整反映了政府面对年轻人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然而,对于体制外的求职者来说,应届生身份的重要性并不高,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和经验。因此,保留应届生身份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固定形式的考试进入体制内。
然而,体制内岗位有限,过度追求应届生身份反而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有些毕业生选择在家“蹲考”,长时间不就业,这不仅浪费了劳动力资源,还可能形成消极悲观的就业观念。因此,政策调整放宽了考公的入口,允许在读期间缴纳社保,但岗位数量并未增加,主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进入体制外就业。
应届生身份的调整主要影响如下:
- 公务员队伍中最有红利的选调生,仍然只面向当年应届毕业生。
- 体制内的国企和事业单位招考在地方上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
- 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更多人在毕业后3年内参加公职考试。
对于求职者来说,应届生身份的价值取决于个人情况:
- 如果家庭有相关资源,可以在2-3年后选择进入体制内。
- 对于真正热爱并坚定选择体制内工作的求职者,应届生身份更有价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届生身份最终都会流失,不必过分纠结。重要的是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