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芬难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悖论
特里芬难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悖论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是国际货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悖论,由比利时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它揭示了以单一国家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时所面临的根本性矛盾,对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具有重要启示。
特里芬难题的背景
19世纪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由于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该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在保持汇率稳定、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现实中受到破坏,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和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金本位制逐渐走向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实力大为下降,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新型国际货币制度,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弥补了国际收支清偿力的不足,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以一国货币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体系有一种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国以外的成员国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逆差,不断输入美元来增加它们的国际清偿能力(即国际储备),这势必会危及美元信用从而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反之,美国若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其他成员国国际储备增长又成问题,从而会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增长。美元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
特里芬难题的提出
1960年,比利时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首次提出了这一难题。根据特里芬难题所阐述的原因,美国以外的国家持有的美元越多,由于“信心”问题,这些国家就越不愿意持有美元,就会抛售美元。
从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固定价格脱钩的“尼克松震荡”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开始瓦解。直到今天,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也没有解决好“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的本质
作为建立在黄金-美元本位基础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根本缺陷在于,美元既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由于黄金产量和黄金储备量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双挂钩”原则下,美元便出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世界经济增长对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增长需要,美元的供应应当不断地增长;但这又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和缺陷,导致该货币体系基础的不稳定性,当着该货币体系的重要支柱——美元出现危机时,必然带来这一货币体系危机的相应出现。
特里芬总结道: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即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这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但美元的国际供给将不抵需求;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远远超过其黄金兑换能力,如此两难困境,注定了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特里芬难题的评价
第一,特里芬难题的实质在于,自金本位制以来的人类商品经济史,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两难困境无非是在典型环境下的插曲罢了。
第二,特里芬难题所直接针对的,不只是布雷顿森林体制,它的理论内涵所能包容的历史事实,实际上也是对战前金汇兑本位制(包括黄金——英镑本位制)的历史反思。
第三,在国际货币制度问题上,特里芬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他反对金本位制,40年代初,他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不仅反对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且曾明确建议设立国际货币单位班柯尔(Bancor)。可见,特里芬难题实际上是以凯恩斯的国际货币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其新颖之处不在于理论基础的创新,而在于他应用这一理论对布雷顿森林体制所进行的独到剖析。尤其可贵的是,在多数人都对布雷顿森林体制颇多赞誉的同时,该体制还处于良好运转的50年代,特里芬能独辟蹊径、切中要害。
特里芬难题的现实意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特征的牙买加体系开始建立。由于该体系实现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但这一体系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呢?从多元储备体系的现实情况看,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极少数国家的货币。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但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说,多元储备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特里芬难题”,因而也终将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特里芬难题”告诫我们: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入“特里芬难题”而走向崩溃。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哪一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这对于我们分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中国必须确保以下前提:一,大规模提高中国的黄金储备,给国际持有者更多的信心;二,在国际投资、政府贷款、国际援助中尽可能地使用人民币,加速人民币区域经济的优势地位,因为受援国拿到人民币只能向人民币区购买商品,可以有效地刺激使用人民币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良性引导作用;三、人民币的国际化应当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相结合,确保人民币在国际上可以自由兑换和流通;四、利用中国日渐强大的公民因公因私出国旅游、留学、经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人民币;五、建立庞大的国债市场,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执行。
人民币国际化,是确保中国经济不被绑架的重要途径,事关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基本利益,我们应当坚定信心,果断出击,依靠自己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建立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在必要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建立人民币与黄金的直接挂勾,建立中国特色的金本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