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被低估的大学!拆出数个985、211,自己仍是Top1!
中国最被低估的大学!拆出数个985、211,自己仍是Top1!
在东北,有两所“双胞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两者名字仅一字之差,又都是工科强校,人们很容易将它们混淆。而在很多人心中,哈工大的实力毋庸置疑。但哈工程真有那么"弱"吗?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所被低估的国防科技名校的辉煌历史与卓越成就。
哈,是哈军工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53年,哈军工正式成立,陈赓大将担任首任政委兼院长。学院最初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和工程兵五个工程系。随着后续发展,又新增了防化兵、原子系等工程系。
作为"一五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第一所工程技术院校,哈军工从提出要求到真正成立,短短几年时间就高质量地建成了60多万平方米的第一流校舍,2000多人的高水平教研队伍,以5个占据全国领先地位的工程技术专业和一批"中国第一"的科研成果,跻身于中国一流理工大学行列。1962年,哈军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6年文革期间,哈军工受到冲击,被迫专业改制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根据林彪的"一号命令",哈军工开始正式分迁。先后一系列的改制、分迁、分建与扩建,哈军工的院系被拆分为7所高等院校:
这些院校无一不是985、211、双一流,或是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且被评为"军队211工程"的军工六校。
工,是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为了延续哈军工的血脉传承,在哈军工的校址上由海军系组建了另一所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工程校园里有多条以杰出人物命名的道路,其中以三位院长命名的道路最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陈赓路、居英路和林毅路。这不仅是纪念三位院长在学院发展历程中所做的贡献,更是为了铭记他们的办学精神。
作为中国重要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哈军工,吸引了一批批满怀实干兴邦的报国热忱、为梦想而执着奋斗的专家学者在哈工程持续任教,为国育才。包括中国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杨士莪院士、深海"循声"四十年的杨德森院士、地震工程专家廖振鹏院士等等。
程,是军工底蕴国之重器
现在的哈工程是国防七子之一,是211,是双一流,也是军事类重点大学,在我国2024年工程大学中位列第一,为国家军事、科技、国防等做出巨大贡献。
哈工程坚持"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的办学方略,造就中国第一艘实验潜艇、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还曾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2015年,哈工程参与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以及自主研发的AUV"悟空号"。
哈工程设有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此外,还有29个省级重点专业,并且有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23年10月份,哈工程还新增了"物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至此,哈工程已拥有6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包括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而其中,工程学更是在全球前1‰占得一席。
哈工程学子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国际级、国家级奖项逾千项。在就业方面,学生毕业后超过70%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近半数毕业生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整体就业率也达到了93%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71年风雨兼程,哈工程坚持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作为价值追求。当年的"军工圣殿",今日的"精英摇篮",相信未来哈工程也将继续书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