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首部非遗条例实施,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大力宣传推进保护传承
东莞首部非遗条例实施,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大力宣传推进保护传承
12月1日,广东省首部地级市综合非遗条例——《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启动实施。作为东莞首个历史文化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东莞在非遗保护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了宣传这一条例,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引导广大市民人人知条例,个个知非遗,扎实推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12月1日上午,《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启动日活动(虎门分会场)在虎门公园隆重举行。现场不仅有非遗项目展板展示,还有多个非遗摊位宣传,涵盖了虎门镇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沙油鸭制作技艺及市级非遗项目林旁粽制作技艺、新湾渔网编织技艺和传统医药方氏正骨等多个项目。
非遗项目传承人在现场不仅向市民派发非遗保护条例宣传册,还详细介绍了各自非遗项目的历史发展及保护传承情况,并与市民进行了互动交流。这不仅让参与市民学到了非遗知识,还获得了精美礼品一份。市民们也积极参与体验,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路过市民派发《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册,邀请他们共同加入到非遗项目的保护行列中。同时,虎门公园、虎门文化分馆、虎门图书馆、虎门中医院等场所也张贴了相关的宣传海报,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果。
在线上宣传方面,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君乐汇购物中心、虎门万达广场等大型商圈投放了“东莞非遗宣传片”,通过LED屏滚动播放,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多年来,虎门镇立足本土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通过挖掘立项,加入非遗名录的方式进行保护传承。截至2024年12月1日,虎门镇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三个,包括传统技艺“白沙油鸭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刘氏毫火针疗法”及民间文学“节马传说”;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四个,分别是传统技艺“林旁粽制作技艺”和“新湾渔网编织技艺”,传统医药“方氏正骨”及民间文学“鸦片战争民间故事”。
此次《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实施,将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将继续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市民对非遗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守护和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