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变身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变身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
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就以鲲鹏的形象震撼人心,但很多人往往被其中的"千里"、"南冥"等具体形象所迷惑,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和解析,为您揭示庄子所描述的"逍遥"境界。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鲲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是鲲。鲲的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化成一只鸟,它的名字是鹏。鹏的背展开了不知道有几千里。怒而起飞,它的翅膀就好像从天垂下来的云。这只鸟,从北海迁徙到南海,也就是天池。齐谐是一本志怪的书,书上说,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扇一下翅膀能击起三千里的水,能盘旋而向上九万里,一下子能飞六个月。
鲲鹏
【解析】
庄子其实是在比喻,什么三千里,九万里都是虚数,他的目的是要传达一种气概,一种境界,一种气息,那种豪迈博大的状态。他不是真的想告诉你,这里有个大鸟,那里有条大鱼,一会儿南冥,一会儿北冥的,毕竟这半鱼半鸟的生物,也不是闲着没事干,非要南北来回折腾,你要是信以为真就闹笑话了。
况且,庄子在文中也提示了,他说不知鲲之大其几千里,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这就证明了,他说的东西他也不知道,他就是讲了一个《谐》,“谐”字的本意是:滑稽戏谑。他就是在开玩笑,你不要当真。
那庄子开篇讲这个《谐》是干嘛?想戏弄读者吗?
确实有一部分这种目的,庄子就是想给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一个下马威。你不是知识广博吗?你不是学富五车吗?我说的这个东西,你知道吗?你懂吗?
而咱们的古人其实是非常注重养性的,不希望人有死板的思维。因此古人读书越多,反而越超脱越浪漫,如李白,苏东坡,那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精神让人向往。
读过我太乙金华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根本就是超越自己的思维心,意识心。只有超越识,降服识,才能得到元灵真我。说到底,禅就是不着相罢了,你认真了,执着了,那就输了,失去了本真。
为何不能用识心来读庄子呢?因为你的意识心太弱了,他能理解的事物都是已经着相的部分,无相的部分识心理解不了。想理解只能靠悟。这也是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的原因。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道只能悟得,不能说出来。
因为识的能见,靠的是辨别,分别心起,能辨才能识。也就是想要识,就必须存在对立面,黑白,长短,高低,去彼取此。但是道是没有对立面的,这就是识的能见之外的范畴了。那这种无对立的要如何才能见呢?靠元灵真性。就好像太乙金华开篇所讲: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大道就好像一部电视,能显示一切画面,一切相。但是在每个时点上,能显示出来的画面素材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追逐这些画面,这些相,看电视着迷了,每天去推测判断素材,研究相状,着落在相里,那就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永远也看不到大道的本体。
你自以为强大的知识库,在面对大道时,是如此的渺小,微不足道,无能为力。就好像你在用自己可怜的知识,去思考鲲和鹏时,但却在知识体系里找不到鲲鹏这样的存在,那所谓的时间,空间,大和小等等判断,在面对鲲鹏这种事物时都是如此地无力。
但是咱们回过头来,这篇的名称叫逍遥游,开篇这段话和逍遥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段话就是在描述逍遥的状态,一个着相住相的人读不懂,但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是能读出来这段话所描述的境界的。
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