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懂无氧阈与乳酸阈,再为专项训练铺平道路!
先搞懂无氧阈与乳酸阈,再为专项训练铺平道路!
在专业游泳训练中,无氧阈(AT)和乳酸阈(LT)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不仅影响着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效率,还关系到训练效果和恢复能力。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区别及其在实际训练中的应用,帮助教练和运动员制定更有效的训练计划。
在专业级别的游泳训练领域中,在解决耐力运动中的能量代谢效率、乳酸耐受能力和疲劳延缓的过程中,教练员会经常在训练中,依靠无氧阈与乳酸阈的操控策略,提升运动员的整体表现和恢复能力。
但是,对于上述两种供能机制的理解,在训练的实质阶段往往出现混淆,从而导致我们的选手,无法区别负荷强度与游进速度的控制,进而出现训练目的的差异化。
今天,就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 AT)与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LT)的训练策略与供能形式做解读。
如何定义无氧阈与乳酸阈?
无氧阈:指运动强度达到某一临界点时,无氧代谢开始显著参与能量供应的状态。超过无氧阈后,乳酸的生成速率超过清除速率,导致乳酸积累。
通常与通气阈(Ventilatory Threshold, VT)相关联,表现为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显著增加。
乳酸阈:指运动强度达到某一临界点时,乳酸生成速率与清除速率相等,乳酸浓度开始显著上升的状态。
通常以血乳酸浓度达到4 mmol/L作为乳酸阈的标志(但个体差异较大)。
实际训练中的应用
无氧阈(AT):用于描述运动强度从有氧代谢为主向无氧代谢为主的过渡,在耐力训练中,无氧阈是控制训练负荷强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乳酸阈(LT):用于评估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和乳酸清除能力。在游泳的耐力训练计划中,乳酸阈是控制游速与技术状态的关键指标。
无氧阈与乳酸阈的显性区别
训练形式:无氧阈强调无氧代谢的参与,乳酸阈强调乳酸生成与清除的平衡。
评测方法:无氧阈通常通过呼吸气体监测,乳酸阈通过血乳酸测试。
应用解释:无氧阈常用于描述运动强度的过渡,乳酸阈则用于评估耐力水平。
无氧阈的训练策略
(1)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训练目的:提高有氧耐力和乳酸清除能力。方法:以接近无氧阈的强度进行长时间游泳例如:1500米或3000米自由泳。维持稳定的速度,乳酸水平逐渐上升,接近但不超过无氧阈。
(2)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训练目的:提高无氧能力和乳酸耐受能力。方法:以超过无氧阈的强度进行短时间训练(如多组的50米或100米重复加速游),间隔以低强度恢复。乳酸迅速积累,呼吸和心率显著增加。
(3)临界速度训练
训练目的:提高无氧阈速度和耐力。方法:以无氧阈对应的速度进行训练(如多组次的200或400米快速游)。将乳酸生成与清除水平达到平衡,选手能够维持较高速度而不迅速疲劳。
乳酸阈的训练策略
(1)乳酸阈训练(Threshold Training)
目的:提高乳酸清除能力和有氧耐力。
训练方法:以乳酸阈对应的强度进行持续游泳(如1500米-3000米)。
示例:以85%-90%的最大心率,保持稳定速度。
(2)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目的:提高无氧能力和乳酸耐受能力。
训练方法:以超过乳酸阈的强度进行短时间游泳(如1-3分钟),间隔以低强度恢复。
-示例:4×200米自由泳,以90%-95%的最大强度,间歇1-2分钟。
(3)临界速度训练
目的:提高乳酸阈速度和耐力。
训练方法:以乳酸阈对应的速度进行游泳(如400米或800米)。
-示例:3×400米自由泳,以乳酸阈速度游泳,间歇2-3分钟。
(4)金字塔训练
目的:综合提高有氧和无氧能力。
训练方法:逐渐增加和减少游泳距离和强度,模拟乳酸生成与清除的过程。
示例:50米-100米-200米-400米-200米-100米-50米,强度逐渐增加后减少。
(5)超量恢复训练
目的:提高乳酸清除能力和耐力。
训练方法:在乳酸阈强度附近进行长时间训练,刺激身体适应。
示例:1500米自由泳,以乳酸阈速度进行。
当我们熟悉无氧阈与乳酸阈的供能形式,对于专项能力的训练方向就有了清晰的界定,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受训练资源条件的限制,很多游泳队还不能够及时准确的采集相关数据,那就需要我们的教练朋友,花些时间通过选手的训练负荷表现和心率变化,来做出合理的判定。
打造个性化训练方案,无疑将会为我们的选手提供快速进步支撑,专项运动能力的变化,将决定最终的比赛能力,期待更多的游泳教练能够掌握两者间的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