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道家哲学的智慧结晶
《老子四章》:道家哲学的智慧结晶
《老子四章》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本文精选了《老子》中的四个章节,分别阐述了有无相生的道理、自满自大的危害、自知自胜的重要性以及在事物尚未显露迹象时就开始谋划的智慧。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启发作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起脚后跟的人站不牢,跨步前行的人走不远。自逞已见的反而糊涂,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可以比喻为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赘瘤,是人们所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有志气。不离失本分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安稳的时候容易维持,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处理妥当,在祸乱尚未萌芽之时就消除隐患。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为地去做,就会失败;人为地去持守,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失败;无所执守,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圣人追求他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他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敢妄为。
简析
《老子四章》是一篇散文,其中的选段出自《老子》。其中第十一章阐明了有无相生的道理;第二十四章揭示了自满自大的危害;第三十三章则强调了自知、自胜的重要性;第六十四章提醒人们,要在事物尚未显露迹象时就开始谋划,在脆弱时加以保护、在细微时予以处理。全文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理解,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启发作用。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