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爆仗和烟花的前世今生
爆竹、爆仗和烟花的前世今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爆竹、爆仗和烟花总是能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传统民俗用品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起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
爆竹:从篝火到火药
爆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是古人为了除秽辟邪而在庭院中点燃的篝火。由于柴火燃烧时会发出“哔哔剥剥”的声响,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爆竹”。早期的“爆竹”更多是一个动词,指的是竹子在燃烧时因内外受热而炸裂发出的爆响。
关于爆竹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周朝的庭燎就是一种爆竹,也有人认为三国时期的马钧制造了“爆仗”,还有人认为唐朝的李畋才是爆竹的真正发明者。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唐朝时期,炼丹家们在尝试各种元素配对的过程中,意外发明了火药。这种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钾)混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爆炸性。这一发现为爆竹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到了宋朝,火药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爆竹的发展。人们开始将火药灌入竹筒中,制作出新型爆竹,这种爆竹的响声比单纯燃烧竹子要响亮得多。
鞭炮与烟花的诞生
唐宋时期,燃放爆竹已经成为过年时的重要民俗活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鞭炮则是将多个爆仗串在一起,用引线点燃,燃放时会发出类似舞动鞭子的声音。严格来说,鞭炮是爆仗的一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10世纪,伴随着火药的普及,人们发明了烟花。相比爆竹和爆仗单调的听觉刺激,烟花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通过添加发光剂和发色剂,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
现代烟花之所以能呈现出绚丽的色彩,是因为加入了镁粉和铝粉等发光剂,以及各种金属化合物作为发色剂。这些金属离子在燃烧时会产生独特的火焰颜色,即“焰色反应”。例如,钠元素燃烧时呈现黄色,铜元素呈现绿色,钾元素则呈现浅紫色。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漫画作者为杨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