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十图读懂七七事变的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十图读懂七七事变的真相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k.sina.com.cn/article_7096020371_1a6f4ad9301901empk.html

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导火索,卢沟桥作为这场战争的见证地,不仅是一处战斗的纪念地,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二十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解读了七七事变的历史真相,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满洲俱乐部杂志》39期 北平城内中南海的荷花

七七事变之前,北平这个城市其实还是看起来一片平和,给人战争还在远离北平的感觉,实际上北平已经战云密布,当时总的局势是什么样子呢?

1937年,日本和中国双方对峙的前线已经达到北平-天津这一线了,在这之前,日军通过侵占东北,在9·18事件之后续进行1932年对古北口、喜峰口一线的进攻,引发长城抗战。尽管中央军、东北军和西北军都在长城一线和日军进行作战,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这条历史性的防线,并且把热河省丢掉了。

当时在北平地区中国军队力量比较薄弱的,中国政治中心当时在南京而不是在北京,1935年开始控制北平的宋哲元被舆论认为既抗日又抗蒋,既亲日又亲蒋,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人物。


日军控制的通州伪冀东政府 《画报跃进之日本》 1937.8

1937年的七七事件在卢沟桥打响,很多没有到过北京的读者会认为卢沟桥在北京的北边,日军从北边来嘛,和中国的军队在北边相撞是正常的。

实际并非如此,卢沟桥在北平的南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战前日军已经直接控制北平的北面也就是长城一线,并扶植冀东伪自治政府,控制北平的东面,接着又控制了丰台,通过1936年的丰台事变切断北平向西方向的道路,实际上通过日军的几步棋子可以看到,北平当时已经只剩下一条和外界相通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通过卢沟桥的平汉铁道。

如果平汉路再被切断,宋哲元在北平便成为所谓的瓮中之鳖,周围所有补给线路、军事交通要道都被日军所控制,宋哲元即便有爱国之心也不得不按照日本人的安排来做他的棋子。

作为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将领,也作为重视自己实力地方军阀,宋哲元肯定不甘于这样。二十九军在北平和日军逐渐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华北驻屯军逐渐给宋哲元增加压力,希望把宋哲元从与南京联合的道路上逼到和日军联合的道路上来。

于是,卢沟桥和宛平城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日军控制的通州伪冀东政府 《画报跃进之日本》 1937.8

七七事件的发生地点是宛平城,这里一直就是日本驻屯军试图控制的地方。宛平城前面是永定河,永定河上面是卢沟桥,和卢沟桥并列是一座铁路铁桥,这便是上图所示京汉路的铁桥,如果占领宛平城就控制了京汉线,北平南部出口切断了。控制宛平城就成了当时日本控制华北一个重要的任务。

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具体战术上为什么会发生这起事变呢?

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宛平城这个地方中日两军双方关系很差。日本驻屯军经常会在北京周围举行军事演习,宋哲元也是不肯示弱了,1936年的冬天,日本人出动了四千人举行军事演习。宋哲元刚好这支部队完成换装,也举行军事演习。

这种心理在当时二十九军上下比较一致。在日军面前,二十九军既有对抗也有妥协。因为此前的张北事件,丰台事件二十九军都采取忍让态度,被日军步步蚕食,上下都有一口气。

1936年,傅作义所部在百灵庙一带击败日军支持的伪蒙军,让全国军民为之振奋,增强了抗战信心,因此二十九军也有心和日本人干一下,避免其得寸进尺。

日本人想怎样控制到宛平城呢?他们当然希望最好是二十九军乖乖把这里交出来,于是他们经常通过宛平城到演习地点演习。

演习的时候,日军有时会从宛平城的城门大摇大摆穿过,穿城而过,宛平城的守军在日军通过时非常不满——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侵占东三省的日本军队,1933年还打过一场的日本军队,居然大摇大摆通过,下层官兵感到很屈辱。正因为这样,日军每次演习时和二十九军经常发生对峙,双方有的时候还会发生冲突。

7月7日这一天又是日军出动演习的时间,到了夜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日军点名少了一名士兵,叫志村菊次郎,普通的二等兵,如果不是卢沟桥事变他的名字不可能记入史册。

这个兵失踪了,日本人开始找,说士兵被宛平城的中国军队抓走了。宛平城的守军态度非常坚决,发生冲突之前,实际上二十九军上层与当时和国民政府已经达成共同的看法,如果和日军发生冲突的话,要进行抵抗的,而不是放弃。

因为志村菊次郎失踪事件双方发生争执,但事情的进展显得很是黑色幽默,20分钟之后,他回到部队之中,中国人认为这件事情已经解决了,日方却不肯解决,因为这样他们并未达到目的。于是在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率领下日军在8日凌晨对宛平发动了进攻。

对于日本国内,日方期刊是用三张地图铨叙整个事件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宣传特点。


日军控制的通州伪冀东政府 《画报跃进之日本》 1937.8

《画报跃进之日本》刊登的卢沟桥周围形势图,错误地扩大日军演习区域,将平汉线和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的固有阵地全部纳入日军演习范围,这样的地图,无疑是为此后占领控制平汉线制造舆论

同样刊载于《画报跃进之日本》1937年第九期上的北京周边地图,中日两军对峙情况一目了然,也是日方地图中相对比较客观的一张

从图上可以看到二十九军37师,38师,骑兵师都部署在北平以南,但日军控制的丰台不但扼住了平津线,即津浦线的咽喉,也切割了中国军队37师与38师之间的联系。战前中国军队虽然在主场,却已经处于不利境地。

《良友》杂志130期,卢沟桥附近的大井村车站,战斗中为日军占据,平汉线因此被切断,所以北平沦陷前双方在这个方向上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战斗

而作为日本的民间杂志,其对于中国腹地兵要地志的考察深度,足以令我国惊讶。


日军控制的通州伪冀东政府 《画报跃进之日本》 1937.8

这又是一张夸大的态势图,按照其描述,中国军队在北平周围集中了高达60万军队,在北平天津的日军危如累卵,故此,急需救援。这显然是为了策应日本国会向华北增兵的议案,推动战争升级。实际上,这些中国军队,包括了山西、河南、绥远等各地驻军,很多与北平方面并无关系。

甚至,当时中国军队内部还有着深刻的矛盾。

日本《世界画报》日支大事变号,第二期中一张带有情报性质的照片,反映的是增援北平的中央军军列在保定以南的铁路上停滞不前

尽管国民政府当时已经判断出日本方面扩大事态的企图,通电部队北上支援但作为前方的负责人员,宋哲元在和日军最后决裂前,始终还有试图在局部地区解决争端,争取更多备战时间的思路。

与此同时,考虑到蒋介石消灭异己的习惯做法,二十九军高层部分人员亦不免担心中央军借机夺其地盘,所以作出了阻止中央军援军进入平津的决定。南线中央军被迫停于保定以南,西线中央军被迫停于张家口。等宋发现决战无法避免,敦促援军前来,一切都晚了。

可见,仅仅三张地图,便把整个事件勾勒出来,并给了读者局面的紧迫感,日本期刊的编辑应该说很是出色。

对比于此,中国在战前,也有了如同《良友》这样的刊物,不乏彩图、广告、精美的漫画等现代期刊的灵魂内容,但面对战争,从北平到淞沪,始终没有一张地图来解析战况的发展。是担心泄密,还是尚无这样的思维,我想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良友》 130期展示东北旅平各界慰问团到前线的照片,新闻立意,时间把握,构图都很出色,说明中国媒体当时的素质颇高

那么,回到事变本身,日本军队当时真的是因为“士兵失踪”这个偶然的事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吗?现在我们掌握的材料表明,并非如此。

1943年,已经晋升中将的牟田口廉也亲笔写了一份报告,详细描述卢沟桥事变前后的情况,承认自己此前就已经制定了“卢沟桥奇袭计划”,并多次到当地勘察地形。所以,这根本就是日军一次预谋的事件。


日军控制的通州伪冀东政府 《画报跃进之日本》 1937.8

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中最高指挥官牟田口廉也数年后的报告,封面

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中最高指挥官牟田口廉也数年后的报告,内有事变前制订了针对宛平、南苑,二十九军首脑宅邸等处进行袭击的计划,并多次带参谋实地踏勘

至于那个失踪的士兵是怎么回事儿,我们也基本搞清了他的动向,他应该是在军官授意下故意“走失”的,希望通过和中国军队的冲突引发此后的一系列行动。

此人进入了中国守军沿永定河挖掘的战壕,与白衣庵守军祁国轩排有过交流,在听到日军集合号音后返回。而此时,携带实弹的日军部队早已做好了乘机攻占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准备。

战斗刚开始的时候,卢沟铁桥上下双方发生了战斗,还有一个地方发生战斗就是卢沟桥对面的龙王庙,有中国二十九军一部分守军驻守在那里。

被日军炮毁的宛平警察局 《良友》130期

宛平城守军是二十九军第37师110旅第219团的第三营。日军派了多少部队呢?出动的是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一木清直大队长所率领一个大队,一千多名。

在抗日战争当中,通常情况下,日军一个大队一千多人可以打中国军队一个旅,一个联队可以对抗一般中国比较精锐一个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军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有能力对抗冯志安第37师,下面第三大队应该可以对抗何基沣所属110旅。

但是战斗围绕龙王庙和宛平城打响,一连两天打的结果日军竟然败退下去。即便后来大队长一木清直带队增援,也未能将宛平城守军如何。守宛平城的一个营,怎么会打成这个样子呢?

这个事情的原因并不难找,首先,为了避免对铁路桥的破坏,日军没有在这个方面投入重武器,试图通过拼刺刀、轻武器,把中国军赶跑,没想到中国部队抵抗力那么顽强。

日军对铁路桥没有动用重武器,对宛平城却狂轰烂炸,这是被日军从远距离拍摄到炮弹摧毁的宛平城楼,刊载于《画报跃进之日本》第九期

其次,他们没有想到宛平城一个营有这么多中国兵。一个营正常情况下有多少人呢?应该是300人到500人,一个连100人,三个连组成一个营,应该是300人。

宛平城的金振中第三营有多少人呢,这个第三营有1200人,如果要算起正常情况等于四个营的兵力,正常一个营下属三个连,他这个营步兵连有四个,还有两个迫击炮连,还有一个重机枪连。

宋哲元也很清楚宛平城对他的重要性,名义上放了一个营,却把这个营的编制弄得很大。战斗结果日军不但丢失一度攻占的龙王庙还丢失原来据守的铁路桥。

卢沟桥事变当天,日军未能攻占宛平。之后宋哲元几次和日军进行交涉,日军已经认识到和平解决会进一步使中国抗日热情高涨,将更难制服这个国家。因此条件永远谈不拢,战斗却越打越激烈起来。

《画报跃进之日本》第九期,登载中国军队击中日军阵地的榴霰弹

值得指出的是,宛平城的战斗虽然日军初战失利,但这只是一个局部的战斗,在北平作战之中,7月28日日军发动总攻,北平守军支撑不住,不得不弃城而走,日军攻占了北平。

然而,这座桥,这座城,却成为中国抗战的图腾。在今天保留下来红军时代中的照片中,也有这样一张,在八路军看来,二十九军这样敢于捍卫民族尊严的军队,都应该是自己的同盟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