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凭什么稳居“C位”?实验数据为你揭秘!
新会陈皮凭什么稳居“C位”?实验数据为你揭秘!
深秋初冬时节,天地万物尽显萧条之态,正是品饮陈皮的好时节。陈皮,作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是药食同源的代表之一,既能入方配伍百药,又能入膳调和百味。
明朝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陈皮的功效:“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陈皮入方和百药、治百病之功。
作为药材,陈皮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东地区产出的广陈皮(为茶枝柑的干燥成熟果皮,产于广东新会、四会,陈化三年以上);另一类则是来自其他产区的陈皮(为福橘、朱橘、大红袍和温洲密柑等的干燥成熟果皮,产于四川、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将陈皮药材明确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为何广东新会陈皮能够“自立门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今天下以广中来者为胜。”新会陈皮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药效,被誉为“十大广药之首”。
历史上,新会陈皮的药用价值得到了多位名医的认可。清朝康熙帝曾为名医叶天士题匾“天下第一”,叶天士在诊治病人时,曾开过25个写明“新会皮”的药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中,特别指明要用新会皮,因为非正宗的新会皮药效不足,且乏香味而痹口,苦涩味重。
清朝同治帝也曾因服用以“新会陈皮”所制的药而病除,遂下旨钦定“新会陈皮”为广东省朝贡品。近代著名医家张寿颐也评价道:“新会皮,味和而辛不甚烈。其福州及浙衡之产,味苦而气浊,且辛辣更烈,非佳品矣。”
那么,新会陈皮为何能稳居中国众多陈皮的“C位”?科学研究给出了答案。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挥发油约占陈皮总含量的2%~4%,是陈皮的主要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挥发油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作用,对呼吸系统作用较明显。不同产地陈皮挥发油中均含有柠檬烯等主要成分,基本含量在60%以上,但两广地区陈皮挥发油相关系数大于0.95,其他区域相关系数小于0.86。新会陈皮挥发油所含的γ—松油烯含量比其他地区陈皮高出2倍多,且两广地区陈皮的挥发油比其他产地多了一个成分——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这可能是让新会陈皮“味和而不辛甚烈”的支持因素。
橙皮苷是陈皮中含量较高的一种双氢黄酮氧苷物质,现代研究表明橙皮苷有降血压、抗过敏、改变体内酶活性、抗菌、抗氧化等生理功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根据8个不同产地陈皮中的橙皮苷含量来看,以广东陈皮橙皮苷含量较高,福建产地较低。广东陈皮中,以新会和四会市的广陈皮所含橙皮苷含量较高,为“道地药材”的道地性及选择质优药材提供了依据。
诸多科学实验结果证实了新会陈皮内含的挥发油、柠檬烯、橙皮苷等主要成分含量均更高,且相比广东省以外的产区还多了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成分,为更高的药用价值奠定了物质基础。
“好的陈皮在广东,广东陈皮在新会”所言非虚,新会陈皮的独特地位得到了历史和科学的双重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