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OE投资方法论:理论、策略与海外经验
PB-ROE投资方法论:理论、策略与海外经验
PB-ROE投资方法是一种将市净率(PB)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相结合的投资策略,通过分析资产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估值,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标的。本文将详细介绍PB-ROE理论关系、策略以及在海外市场的应用经验。
一、PB-ROE理论关系:ROE决定PB估值,PB估值提供安全边际
PB-ROE模型最初是由Wilcox于1984年提出,本质是适用于稳定行业的估值模型,基于一系列假设推导PB与ROE的数学关系。考虑到模型适用性,我们引入可持续增长的假设,并推导多阶段的增长模型。在可持续增长假设之下,潜在ROE决定了估值水平;若ROE下台阶,则对估值的侵蚀相当明显;而PB估值的作用,则是提供安全边际和向上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续增长假设下的PB-ROE估值模型主要也是适用于盈利稳定可测的资产。
潜在ROE决定了估值水平
以两阶段增长模型来看,假设有一家公司一阶段增长15年、之后永续增长(增速2%)、贴现率8%,其ROE与估值的关系对应如下:
- ROE 20%对应PE 28.7倍、PB 5.7倍
- ROE 12%对应PE 16.3倍、PB 2.0倍
- ROE 8%对应PE 12.3倍、PB 1.0倍
从当前A股交易的估值水平来看,稳定类行业如电信、公用事业、必需消费、可选消费等,目前交易的贴现率区间在7%左右。近些年,随着贴现率水平下台阶,在盈利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产的估值理论上是会得到抬升。比如ROE中枢为8%的资产,贴现率9%对应PB估值为0.88倍,贴现率8%对应PB估值为1.07倍,贴现率7%对应PB估值为1.33倍。
此外,从美国和日本大类行业的估值分布来看:
- 日本行业估值定价所对应的贴现率水平大致分布于5%-6%区间
- 而美股行业估值定价所对应的贴现率水平大致分布于8%-9%区间
这背后体现的是资金成本以及投资回报率的差异。
PB估值提供安全边际和向上空间
股价上涨动力来自于公司预期的内在价值大于当前的市场价格。背后的决定因素又在于:
- 一是预期的盈利能力ROE或盈利增速G提升,主要跟随经济周期或行业周期
- 二是资金价格下降,在中短期可能是主导因素,比如2015年
- 三是过度悲观的市场预期使得价格跌破合理的安全边际,带来估值修复的机会,这时反映资产价格的PB可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一般来说,估值的安全边际来自净资产的变现能力或清算价值。原则上,若一家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不差且减值风险不大的话,那么PB估值是较难跌破1,即PB=1是安全边际。
但实际上,在市场底部的时候,往往许多公司的PB在1以下,比如05年、08年、18年、24年低点,PB在1以下的比例分别达13.4%、11.3%、10.2%、15.9%。此时,若筛选潜在高ROE资产,则有可能在盈利修复时获得双击。
二、PB-ROE策略:让渡一定的“好”,获得更便宜的“价格”
PB与ROE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就意味着便宜的好资产(绝对低PB与高ROE)的组合在长期来看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追求绝对的“好”,通常等不到很好的价格(目标资产少);追求绝对的低估,也容易陷入“低估值”陷阱(鉴别难度大)。
实证角度,从市场短期涨跌有效性来看,单一的ROE或PB指标并不能穿越周期,PB与ROE指标有一定互补性。多数时候,ROE有效性强的时候,PB有效性弱,如19-21年;反过来,PB有效性强的时候,ROE有效性往往较弱,如22-24年。
经典的PB-ROE策略
买入PB较低、ROE较高且稳定的资产,等待价值发现或时间价值的兑现(偏长期投资)。对于长周期投资来说,买的便宜很重要。1年维度,PB高低与涨跌幅相关性不显著,但3年或5年维度,低PB的有效性明显加强。低PB资产获得重估的另外一条路径是合理利用自由现金流、适当加大分红比例。
优化的PB-ROE策略
买入ROE趋势向上的低估资产,目标是双击收益。策略优化的出发点在于:ROE趋势性比ROE绝对水平还重要;而ROE上行阶段一般对应着估值抬升、ROE下行阶段对应着估值收缩。
总结来说,PB-ROE策略的优化方式主要有三种:
- 方式一:PB-ROE主观策略。初步筛选PB相对低+ROE相对高的公司,再辅以自下而上的精选
- 方式二:侧重PB安全边际。在市场底部筛选PB安全边际足够高、未来ROE有反转预期的公司,类似困境反转策略
- 方式三:侧重ROE提升空间。筛选低PB+高ROE预期的公司,侧重ROE向上的趋势性,类似估值加强版的景气投资策略
事实上,这三种优化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PB或ROE的限制,并辅以其他方面的加强条件,共同点都是期望买入ROE趋势向上的低估资产,目标是获得盈利向上与估值提升的双击收益。其中:
- 方式一:同时放宽了对PB和ROE的要求,但加入了主观自下而上的判断——【PB-ROE +主动选股】
- 方式二:放宽了对ROE的要求,但加入了对ROE周期底部反转可能性的判断——【PB-ROE +困境反转】
- 方式三:放宽了对当前PB和ROE的要求,但侧重未来预期,特别ROE提升空间——【PB-ROE +景气投资】
优化的PB-ROE策略,难点在于判断低估值资产的ROE何时能出现周期性拐点、何时能够形成向上趋势性。但低估值并非股价上涨的充分条件,若基本面拐点判断失误,则可能再度面临杀业绩和杀估值的风险。
三、PB-ROE 估值方法在海外的经验
海外ROE的定价有何经验?
从海外行业稳态的ROE与PB中枢来看(1980-2022年历史估值中位数),我们大致上可以梳理出以下一些对应关系:
- ROE位于16%-20%,对应PB 2.5倍-4.0倍。例如美国科技、美国卫生保健、英国必需消费、美国工业、美国可选消费、英国公用事业、德国科技等
- ROE位于10%-14%,对应PB 1.5倍-2.5倍。例如美国公用事业、美国电信、英国可选消费、法国必需消费、法国卫生保健、德国工业、韩国必需消费等
- ROE位于6%-8%,对应PB 1.0倍-1.5倍。例如韩国可选消费、韩国金融、日本必需消费、日本可选消费、日本工业、日本科技、英国金融、德国金融等
长期来看,ROE与PB估值定价一般遵循:科技/卫生保健>必需消费>可选消费/工业/电信>基本材料/能源>公用事业>金融。
7-8%的ROE,该给多少PB?
这里,我们还想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如果一个市场ROE长期均衡值在7-8%,那么理论估值可以给到多少?
由海外经验来看,ROE位于6-8%(主要是日韩市场),PB对应1.0-1.5倍区间。但这个经验值是否有效,主要会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 一是宏观利率环境,影响的是贴现率水平。以日本市场来看,90年代之后的20年都处于基本面定价的杀估值阶段,2012年之后盈利和估值才逐步企稳,之后的10多年无风险利率(10年期国债)运行在1%以下,在这些年里,日本市场指数的ROE稳定在8%左右,PB运行在1.1-1.5倍区间
- 二是资产类别,影响的是ROE的波动性和稳定性。一般来说,科技、消费、医药由于成长性或盈利稳定性,市场给予的估值较高;而资源品由于盈利波动性较大,市场给予的估值低些;另外金融地产可能出于高杠杆运作和资产端潜在风险,所拥有的估值还会再低一些
从日本各行业看,2012年之后的估值定价,有如下一些统计规律:
- 科技:ROE
8-10%、PB1.8-2.2倍 - 工业:ROE
8-10%、PB1.3-1.8倍 - 卫生保健:ROE
8-10%、PB1.8-2.5倍 - 可选消费:ROE
10%、PB1.5-2.0倍 - 必需消费:ROE
8-9%、PB1.5-1.8倍 - 金融:ROE
6-7%、PB0.6-0.8倍 - 公用事业:ROE
6-8%、PB1.0-1.5倍
总之,以日本经验看,在无风险利率水平极低(1%左右)的情形下,非金融资产7%-8%的ROE对应的PB估值的合理中枢大概在1.2-1.8倍之间;若在贴现率水平较高的环境下,则理论估值可能还需要再下移一些;若对于成长性强一些的行业如科技、医药等,则理论估值可能会再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