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湘军屠城后的安庆,7岁以上男子全部被屠,尸遍长江堵塞通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湘军屠城后的安庆,7岁以上男子全部被屠,尸遍长江堵塞通航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O9OF8U205566N7K.html

1861年8月,湘军攻破安庆城,太平天国军被屠杀殆尽,七岁以上的男子无一例外都没留下活口,上万名女性惨遭掠走。这场大屠杀的幕后真凶究竟是谁?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为何在这场战斗中败得体无完肤?

1861年8月,湘军攻破安庆城。此前安庆内的太平天国军早就被湘军围困多时,城内粮草断绝,百姓只能靠啃食树皮、野草度日,甚至人肉都被明码标价售出。

本以为战事结束后能迎来解脱,殊不知接下来的几日,安庆竟沦为人间炼狱。安庆城内的太平天国守军被屠杀殆尽,湘军的刀枪竟然指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七岁以上的男子无一例外都没留下活口,上万名女性惨遭掠走。

湘军所到之处,几乎寸草不生,甚至为了拿到金银财宝,百姓的祖坟都被刨开。湘军大屠杀幕后真凶究竟是谁?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为何在这场战斗中败得体无完肤?

大屠杀背后的始作俑者

任谁也想不到,大屠杀背后的始作俑者,竟是被誉为“中兴名臣”的曾国藩!

湘军围困安庆之时,曾国藩就给弟弟曾国荃写去一封信,信中说道:

“此时距离破城还有70日,吾弟当在破城后大开杀戒,以绝后患。”

屠杀城内守军或许还能为其找到说辞,可为何要将魔爪伸向无辜的百姓?即便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也忍不住感慨:“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屠杀安庆城一事,自湘军开战以来实属罕见。

赵烈文

曾国藩针对太平天国军的极端手段,实际上并非个例,而是有迹可循。安庆大屠杀之前,曾国藩的湘军在九江一带也和太平军展开殊死搏斗,为了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湘军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先是切断了城内的水路补给,让太平军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只能做困兽之争。然而攻入城内后,据史书记载,仅仅一天时间,包括守军以及百姓,就有数万人被杀。

街道上尸横遍野,就连九江河都被鲜血染红。

安庆之后,进攻天京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湘军在获得与太平军的最后一场大战的胜利后,闯入城内俨然没有一丝一毫正规军的作风,一举一动比土匪还要土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见人即杀,见屋即烧”绝对是真实写照。

在曾国藩看来,人命无非就是草芥,他之所以强调“以杀止杀”,主要还是因为他对于战争的观念。他不止一次地说道,只有彻底消灭敌人才能保住自己的胜利,然而他眼中的敌人不止包含太平军,还包括和太平军有任何关联的百姓。

可他又怎会想到,在城内居住的百姓,哪有选择统治者的权力,谁能拿下胜利,谁就能进入城内主宰一切,百姓们能做的,只有管好自己家中的一亩三分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曾国藩杀伐果断的性格,确实造就了在军事上的颇丰建树,成为了晚清朝廷的英雄;但在广大老百姓眼中,他率领的湘军,却成了人人畏惧的魔鬼,“曾剃头”的称号绝非空穴来风。

太平天国为何在同湘军的较量中被打得溃不成军?

湘军入城仅仅几天时间,安庆城内就变得满目疮痍,暴骨如莽,臭气熏天。街上除了打家劫舍的湘军外,便是团团飞舞的飞虫,甚至放眼望去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战前整个安庆府大约集中了40万人,但湘军屠城后,仅仅剩下了7万人,谁能想到,曾经辉煌无限的太平天国,为何在同湘军的较量中被打得溃不成军?

从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揭竿而起,太平天国起义正式打响。一路以来,太平军过关斩将、势不可挡,从珠江流域长驱直入,达到了长江流域。

两年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他们也不想再继续过刀尖上舔血的日子,于是打算稳扎稳打和清朝作斗争。定都天京后,武昌、九江一带愈发重要,尤其是安庆,不仅被清政府视作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语有云:

“扼江淮之吭,当吴楚之冲。西阻小孤,东拒梁山,则长江有剨然中绝之患;北出庐六南达徽宁,则天下且有偏痿鱼烂之忧;此东南战争之国也。”

太平天国想镇守住西方的大门,就先要守好安庆,可为何却在安庆大败于湘军?

陈玉成绝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苏州会商后,陈玉成于1860年9月底亲自率军北上,但他没有选择直取武汉,而是自以为是在挂车河一带和清军摆好阵势。

早在苏州会商之际,洪秀全就极力建议:如今湘军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攻克九江,安庆固然要派遣兵力守卫,但应该先东征讨伐苏杭、上海等地,等时机成熟再和湘军大战。

而陈玉成在支援安庆一事上迟迟犹豫不决,虽然同意了洪秀全等人的东征计划,但还是向安庆一带的湘军发起猛攻。可湘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几次突袭都未能获得实质性成效,此时下定决心弃城保存实力,尚且不会败得那么惨,最关键的时刻,陈玉成还是犯下了优柔寡断的大忌。

当陈玉成的部队逼近武藏时,英国参赞——巴夏礼跳了出来,以维护汉口租界利益为借口出面干涉,最终陈玉成错失了直逼湘军后方的奇迹。免去了湘军的忧患,最终安庆失守,屠杀之惨案爆发。

可大战失利,必然不是一人所致,除了犹豫不决的陈玉成之外,还有在武昌失策的李秀成。按照太平军原定计划,李秀成应率部沿长江南岸西进,与陈玉成部会师武汉合取湖北。但他却对陈玉成救援安庆一事心心念念,一路上行动迟缓,走走停停,若当时李秀成能配合陈玉成全力奋战,湘军固然不敢轻举妄动,而安庆也不会轻而易举成为湘军的囊中之物。

太平军将领之间的矛盾时根深蒂固的,内耗极为严重,大战将至之际仍旧难以达成统一。章王林绍璋依恃老资格,不服年轻名显的陈玉成,洪仁玕也难以驾驭这位“元老”;除此之外,林绍璋与陈玉成、洪仁玕又不相为谋;并且李秀成也瞧不起洪仁玕;认为洪仁玕和洪仁发等皆是一丘之狢……

相比之下,湘军诚然残忍,但曾国藩却有着绝对的统治力,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在当时“将帅器材如林,无不意相合,力相齐,患相恒,功相让”,与太平天国截然相反。

太平天国高层领导人心不和,在大是大非面前仍旧计较蝇头小利,必然会酿成大祸。一个个小错误不断累积,发生蝴蝶效应,最终遭遇打败,也是意料之中。

然而纵观全局,太平军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也是一大败笔。

毛主席曾说过: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要知道当初曾国荃在安庆一带围攻了两年之久,不论对于战事而言还是湘军精神压力而言,湘军都是被动的一方。况且陈玉成还时不时前来骚扰,救援安庆城内守军,在当时的情况下,湘军举大军进攻后,太平军完完全全能避其锋芒,撤船请等待时机。

可不成想他们却上下一气地认为应该死守安庆,为了一城之得失而不顾大局,这样不正中湘军下怀!湘军之前久久围攻而未果,如今又集中重大兵力,最怕的就是扑了空啥也干不成,面对太平军送上的厚礼,他们自然全力以赴。

太平军败走安庆是由盛转衰的标志,洪仁玕百感交集,恍然大悟:“我军最大之损失,乃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可此时为时已晚,失去了安庆这道屏障,天京可谓唇亡齿寒,最终在1984年被湘军攻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