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国产精密机床:北京精雕和大连科德2024
最强国产精密机床:北京精雕和大连科德2024
国产精密机床的发展现状如何?北京精雕和大连科德这两家公司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国产数控系统的三条突围路径
面对西门子、发那科、三菱等国际巨头在数控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中国数控系统企业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突围策略:
死磕,正面咬住:以华中数控、广州数控为代表,通过在量大面广的通用型市场占领中低端,逐步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
专用,自我喂养:如北京精雕、大连科德等企业采用自家开发的数控系统。北京精雕在精密铣削领域站稳脚跟,结合自家的CAM系统,独树一帜;科德则在高端五轴加工中心与光洋数控系统绑定。尽管科德的出货量还相对较低,但其装备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一点与日本马扎克采用自己开发数控系统的发展策略相似。沈阳机床的i5数控系统也表现不错,尽管受到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的影响,但i5数控系统仍然开创了一代新局面,特别是在国企创新方面,难能可贵。
点穴,化繁就简:在专业的机加工领域,机床各有特色,对数控系统要求也不同。例如,全球数控剪折系统主要品牌比利时LVD、荷兰Delem和瑞士瑞士CYBELEC,利用在钣金行业制造工艺积累的技术优势,至今已占据了行业的70%市场份额。西门子、发那科也望尘莫及。这一点,中国柏楚电子抓住了机会。在激光加工设备,一枝独秀。在光纤激光切割领域,它的市场份额应该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如何做到的?四个字:化繁就简。摒弃西门子那种通用数控系统的全面性,贴近激光切割的特殊要求,易用、好用。2019年年报显示,柏楚电子的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53.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亿元。毛利率65%!真是够惊人的。这样看来,还有很多细分领域如木工机械等值得中国数控系统特种兵切入。
光洋科技的自主研发成果
辽宁省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经过多年的投入和研发,光洋科技在高端数控产业方面已逐渐成熟,拥有较为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生产自主率高,能够实现技术完全自主,目前公司产品自主化率逾85%。与进口机床相比,光洋科技生产的机床具有显著优势。例如,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包括CPU在内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主生产的,只需一次装夹就可完成五面体加工,科技含量很高,精密度也较高,售价仅为750万元。这一成果进一步打破了国产企业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
光洋科技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
光洋科技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的加工场景
光洋科技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的关键零部件
北京精雕的技术研发体系
北京精雕在精密数控机床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公司已构建了完善的精密数控机床研发体系,形成了专业的基础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近5年研发投入超过总收入的8%。持续的资源投入和不断的领域深耕,助力北京精雕全面掌握了精密数控机床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并拥有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核心功能部件的独立研发和规模生产,还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包括:机床主机、数控系统、高速精密电主轴、高精度直驱转台、精密驱动系统、CAM软件、信息化管理软件、刀库、精密制冷机等。
其中:机床主机的各项精度指标达到微米级,可媲美国际一流品牌;数控系统在机检测应用使精雕机具备了“车间级测量机”的精密检测能力,“在机检测系统”于2018年被评为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精雕高速精密电主轴支撑精雕机实现高品质的复合加工;高精度直驱转台保障了五轴联动加工微米级精度的稳定实现;精密驱动系统使精雕高速机具备了“0.1微米进给,1微米切削,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精密加工能力;CAM软件实现五轴精密加工工艺的高效规划,软件的在机检测算法精度于2020年获得德国PTB的权威认证;信息化管理软件有效管控各类精密加工生产要素;刀库保障了精密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精密制冷机保证了精密加工系统温度的稳定性。
通过以上核心功能部件的批量化应用,北京精雕已累计向市场推出性能优异、品质稳定的精雕机共300多个型号,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北京精雕的旗舰产品——精雕五轴高速加工中心已成为市场认可的成熟产品。根据工信部指导制定的《机床装备制造成熟度评价规范》,精雕五轴高速加工中心的代表机型JDGR400T获得了制造成熟度八级认证,标志着其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JDGR400T在加工新能源汽车零件、医疗器械零件、光学零件、传动零件等复杂结构零件时,可稳定实现微米级加工精度。
国产软件与硬件的磨合问题
国产软件与硬件的磨合问题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产机床和国产软件的磨合不足,国产软件未能在循环功能之外进行功能性超前开发,国产控制器也没有与国产软件进行技术某种程度上的交叉互动。这导致了以下问题:
进口机床一般匹配进口软件。但是,这种情况,老板一般财大气粗,怎么可能受机床软件多方钳制!
进口机床配国产软件?得了吧?人家几代技术员的苦心磨砺,技术参数可能会给你一家“软件”公司进行再开发?除非软件公司购买他的几台机床,有着需要!
国产机床配进口软件?这是完全可以的。第一,我们机床时间点落后国外,功能相对较少。只要仿真模块后处理做到位,国外软件公司巴不得你用他的软件。因为相对来说,他们在技术上下配套上,占安全地形。
国产机床配国产软件?有,很多,但不是普遍性。除了精雕软件硬件,大连科德做到80%以上的CNC刀路参数控制器匹配,其余很多机床和控制器厂家,那也是一言难尽。国产机床和国产软件磨合不足。国产软件没有发挥自身引导力。国产控制器也没有做到自身的引导力。
国产软件未能在循环功能之外进行功能性超前开发。国产控制器也没有与国产软件进行技术某种程度上的交叉互动。
展望
国产精密机床的发展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以北京精雕和大连科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国产精密机床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突破,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