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与脾胃
长夏与脾胃
在中医理论中,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为了与“五行”“五脏”相匹配,又多了个“长夏”。即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及冬季。那么,“长夏”究竟是什么时间?它与脾胃又有什么关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大家都知道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为了与“五行”“五脏”相匹配,就又多了个“长夏”。即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及冬季。“长夏”一词,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脏气法时论等篇:“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首次提出“长夏”以及与脾胃相对应的观点。那长夏具体是什么时间?在中医里“长夏”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农历六月为长夏,第二种说法是每个季节最后18天属于长夏。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第二种说法更符合生命和自然之道。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所以谷雨、大暑、霜降、大寒四个节气归属于长夏。今天我们就专门说说被称为“长夏”的四季最后十八天这个特殊时期。
为何倾向于第二种关于“长夏”的解释呢?我们先看第一种说法。《素问·六节藏象论》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又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分析,倘若“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那样夏季只剩有二个月了,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从时间来说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也不均匀。认为,“五行”一定是均衡的,正常情况下,一样多,一样少!春、夏、长夏、秋、冬,也一定是一样的长度!再说第二种说法。《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种说法,是从每季之末各抽出最后十八天由脾土所主,表明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脾不独主一时而通于四时,故又称“脾主四时”。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按传统风水学来讲,立春立冬立夏立秋前十八天是“土旺”的意思。“土旺”实为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按五行学说,木、火、金、水各据一季,唯土没有单据一时,故在四季中每季专划出十八日属土,全年为七十二天,这些日子称为“土旺”,这十八日则为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后十八日。再者,木、水、火、金每季减去十八天,亦约余七十三天,从而就将全年圆满地分为五份。按照传统五行理论,这个“土”不就是脾胃吗?脾胃对应不就是黄色吗?所以中医讲“脾主四季”,实际上就是四立前十八日,就是由脾胃在值班,是四季中都有被脾胃掌管的日子,同时也在告诉大家,每一次季节的转换都离不开土(脾胃),没有土,季节就变化不了,所以后人才有“重脾胃”的讲法,才就有了李东垣的“脾胃论”,才有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才有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以这样讲,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依赖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皆赖脾气运化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质的支持。脾气健运,则四脏得养,功能正常发挥,人体康健,正气充足,不易得病,既病也易于康复,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是也!
古人认为,土为五行最要,故土能生木,能生金,亦能生火,生水,所以土地神庙门口贴的对联为“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以方位而言,中央为“戊已土”,四隅则为“辰戌丑未土”,即聚而于中,散而于四维,亦取“土可生金木水火四行”之意。即言此十八日为“土旺”之时,也就是土最有力之时。对于人体,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胃,则土气健旺。又土为中轴,脾主升而胃主降。土旺则轴运,自然能带动左木升而右金降,水上升而火下降。于是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自然健康无病。中医自古就有“补土调土”之法,但凡遇到大病重病若反复治疗效果不显,或无从下手,那就不妨试试调理脾胃。若能使脾土能升,胃土能降,往往可以柳暗花明,进入佳境。再者,临床善用针灸治疗疾病的大夫,往往重视可滋养调理脾胃的足三里穴,其实这也是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病的理论体现。
脾(胃)属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填肾精。若脾这个后天生化之源不能正常运化,那么,饮食将不能起到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作用,人就会体质下降,或消瘦,或四肢乏力。而因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脾土之气最旺,那对应脾胃运化能力也大大增强,若在这时候调理脾胃,则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在中草药大家园里,有这样一味被称之为“四时神药”中药,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茯苓!茯苓,又名伏菟、白茯苓、云苓,又因传说它是采松之精灵而结,故又有松灵、茯灵、松腴等之称。茯苓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位居上品,曰“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已经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的记载。茯苓药性平和,不伤正气,内至脏腑,外延肌肤,出现水湿痰后都可食用,对症不论寒热虚实,且不分四季,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发挥其独特功效,故被人称之为“四时神药”,也被誉为除湿之“圣品”及健脾之“要药”。另外,茯苓寄生在松树上得松树的收敛之气,松木四季不老,因此茯苓也可以四季常生,从而成就自己的物性,这也是茯苓被称为“四季神药”的原因之一。茯苓是药食同源佳品。作为药用,茯苓自古有“十方九苓”之盛誉,因为其性平,作为“臣”药出现在很多经典名方中,比如地黄丸系列以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为典型、“妇科圣药”疏肝解郁的逍遥丸、消食的保和丸等。另但凡属水肿疾病,不论寒热虚实,皆可以取茯苓入药治疗。如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等名经方中,均有茯苓的身影。茯苓与其他祛湿药不同,它是通过健脾肺功能而达到的,加之其药性平和,既可驱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现在南方正值“黄梅天”,人们总感觉身体里的湿气很重,症状表现为起床没精神,双腿发沉,满面油光,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这种情况,就可以常用茯苓煮水当茶频服,以健脾化痰、利湿消肿、宁心安神。另外,若出现心神不宁,伴有精神疲倦、乏力,面、唇苍白、心烦失眠等不适者,茯苓也是有效的。食用茯苓的历史已逾千年,把茯苓加工成粉末,做成诸如茯苓糕、茯苓包子、茯苓茶、茯苓糕、茯苓馄饨、茯苓饼等保健珍品及地方小吃。另外到目前为止,茯苓现已形成了包含中成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兽药等在内的综合运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