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10万人次围观直播:入选“世界非遗”15年,粤剧如何传承与保护?
近110万人次围观直播:入选“世界非遗”15年,粤剧如何传承与保护?
9月25日,“粤剧·非遗——粤剧入选世界非遗十五周年文化沙龙直播活动”在位于广州的红线女旧居举办,吸引了近110万人次在线观看和互动。
粤剧非遗传承人、艺术家、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广大粤剧爱好者分享粤港澳三地在粤剧传承保护与传播推广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展现粤剧艺术魅力。
本次活动由红线女艺术中心、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主办,广东广播电视台大湾区卫视、广州粤剧院、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艺术名家倪惠英工作室、广州艺术名家欧凯明工作室协办。
2009年9月,粤剧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启了粤剧传承、保护、发展的新篇章。
15年来,粤剧作为粤港澳三地重要的文化符号,得到了粤港澳三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强有力保护,在政策扶持、重点工程推进、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广州市专门制定《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持续推进《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撰工程、红线女艺术工程、“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等粤剧发展重点工程,并以粤剧为纽带,积极联动港澳,强化粤剧在粤港澳人文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全方位传承保护与发展格局。
本次直播活动以粤剧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5周年为契机,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粤剧传承保护与传播推广。
粤剧面谱传承人冯汉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粤剧名家彭炽权、中山大学文史研究学者黄悦、国家级粤剧非遗传承人欧凯明等先后进行了精彩分享。
活动现场,欧凯明的徒弟吴浩剑,带着学生许珵美表演了粤剧《马福龙卖箭》经典片段。
欧凯明现场给予指点示范,生动展现了粤剧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动人场面。
本次活动是红线女艺术中心2024年度“友爱路20号”品牌项目重点活动之一。
据悉,今年,“友爱路20号”品牌项目还将围绕广东省粤剧编剧研究生班开班20周年等重要粤剧事件节点,推出相关活动。
精彩分享
冯汉华介绍,粤剧面谱目前有212幅,图案古朴精巧、色彩绚丽丰富、线条夸张细腻,与京剧等其他剧相比风格独具,甚至在广东的“上六府”“下四府”,粤剧面谱也各有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作为粤剧面谱传承人,他将不断传承与推广粤剧面谱。
练行村指出,15年来,广州新增了6位粤剧演员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已拥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9名,传承队伍壮大,体系日臻完善。
广州市持续推进《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撰工程、红线女艺术工程、“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等粤剧发展重点工程,大大推动了粤剧的传承发展。
作为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广州市文研院以粤剧网、《南国红豆》杂志等为宣传载体,为粤剧专业人士及广大粤剧爱好者,特别是海外戏迷获取粤剧权威资讯提供了重要平台。
倪惠英分享,粤剧是岭南人的精神家园、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粤剧从业者有责任让粤剧走向未来,世代相传。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老中青三代粤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历经近八年,将于2024年11月20日全部完成。
这是对粤剧艺术的一次重新系统回顾与学习,为后来者提供了珍贵的教材与范本。
彭炽权分享了粤剧在粤港澳市场的发展与演变。他提到,粤港澳三地的粤剧同根同源,以前的省港大班和粤剧大老倌在港澳的演出十分兴盛,红线女老师第一次登台演出粤剧就是在澳门。
粤剧好听好看,在香港,许多外国人都对粤剧产生了浓厚兴趣,都来学唱粤剧。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都很重视粤剧艺术的推陈出新,都在积极排演大戏。
黄悦深入分享了香港粤剧的发展概况。她提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推出半价票,剧团也通过让利,吸引了大量观众买票观看粤剧。
此外,香港各乡村庙宇供奉神灵的诞辰、太平清醮等节庆,都要搭戏棚请戏班演戏,演出生态较好,例戏也得到保存。
近年来,依托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艺术节等,香港的粤剧剧团积极参与对外人文交流,香港粤剧与广东、澳门的联动、合作日益活跃。
欧凯明表示,粤剧的传承在于守正创新。培养新一代的粤剧人才,是确保粤剧艺术代代相传,不断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根基。
他一路走来,得到了恩师红线女及许多前辈的教导,现在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必须把这份传承的使命和责任继承下去。
谈及对徒弟的要求,欧凯明直言,要当好粤剧传承人,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文化素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创新意识。